金門早期因軍事要塞多處獲得完善保留,而使得在本島消失的水獺,仍得見於金門。隨著開發壓力增加,水獺棲地遭馬路切割破碎,曾有數次於夜晚發生水獺被居民車子撞死的事件。根據金管處提供的資料顯示,十幾年來,通報15隻水獺個體,其中11隻死亡,1隻救傷後不治死亡,已知的死因多為車禍路殺。而存活的個體,2隻終生收容,只有1隻短期收容(4天)後,因為與人類的接觸還不多得以野放。
2013年1月31日 星期四
再見水獺! 收容不是仙丹 及時保育最重要
作者:廖靜蕙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最近一份資料指出,去年8月經人發現通報的水獺幼體,10月因心肺衰竭死亡,此事經媒體報導,並暗指金管處涉嫌養死,筆者認為似乎過於苛責,水獺最大的威脅是棲地零碎化擠壓生存空間,而救傷收容必有風險;與其指責救傷單位,不如了解台灣野生動物保育的處境。
自由貿易不利糧食自主 農民週日上凱道
2013年1月31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台灣自1990年加入GATT、2002年加入WTO,一直到這幾年與中國簽訂ECFA展開雙邊貿易,雖以自由貿易為名,卻使得台灣農業持續衰敗。昨(30日)由台灣農村陣線召開的記者會指出,開放自由貿易之後20年來,因政府缺乏農業因應調適策略,導致農業處於急診狀態,又以土地徵收、剝奪農業用水,搶奪農民的棺材本。農團呼籲政府守住農業不再對外開放農產品進口,同時宣布2月3日再上凱道,邀請全民一起要回糧食自主權。
目前台灣有830項農產品未開放進口,台灣農村陣線發言人蔡培慧表示,過去政府承諾不再對外開放農產品,最近不但農委會主委陳保基對此態度曖昧,既不說開放也不說不開放;反觀中國的商務部長已能清楚指陳在兩年內達到兩岸對等開放。換句話說,中國有計劃有目標,台灣政府卻苦無對策。另一方面,台灣農民長期以來因土地徵收以及水資源匱乏而苦,這些問題皆未解決。類似的情況也隨著自由貿易,不斷在全世界各地發生。
2013年1月30日 星期三
守護生物多樣性有你真好 特生再推全民科學
2013年1月30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在台灣平原草地常見的鳥類,如棕背伯勞、中杜鵑等,有8種鳥類,處於持續減少的狀態,而森林鳥種,如繡眼畫眉、大冠鷲則有族群成長的趨勢。由特生中心主辦的繁殖鳥大調查,持續4年的監測調查,讓台灣不同區域常見鳥類族群消長一目了然;而這項調普查歸功於一群不計報酬甚至無償的公民科學家鼎力相助,讓台灣社會得以檢視環境警訊進一步發展相關戰略。
這幾年來積極推動全民科學的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為了幫助民眾了解全民科學的重要性,今年(2013年)特別以「有你真好──你我都是公民科學家」為特展主題,並將於2月2日開幕,分享近年來推動全民科學的成果,當日也將首播生態影片「生物多樣性與公民科學」,邀請全民參與環境監測,一起守護台灣生物多樣性。
2013年1月29日 星期二
2013年1月23日 星期三
熊鷹保育無對策 3年研究掛零
2013年1月24日屏東訊,廖靜蕙報導
1月,寒冷的冬季讓許多生物蟄伏,卻是大型猛禽熊鷹產卵準備育雛的季節,一些依靠熊鷹生存的獵人也摩拳擦掌,準備捕捉雛鳥。當人類以為作為台灣獼猴天敵的雲豹已經消失,使得獼猴族群無法受到抑制,早有研究調查指出台灣獼猴的天敵來自熊鷹。然而3年來熊鷹研究調查因缺乏計畫支持而停滯不前,在獵捕壓力下,族群數量持平或往高低走無解,更無保育策略可言。
誰說台灣獼猴沒有天敵?最近由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教授孫元勳研究團隊發表在《野生動物保育彙報與通訊》(NOW)的一篇文章指出,熊鷹夫婦在圍攻猴群過程中,趁勢抓走猴群中的幼猴;他們也記錄了熊鷹夫婦多次從猴群中叼走幼猴,包括3-4歲重達5公斤的亞成體。當地原住民也看過熊鷹從大武山崩壁列隊通過的猴群中掠走猴子,熊鷹巢位觀察也顯示台灣獼猴是常見的菜單。
台灣獼猴大逃殺
叼走體型大的獵物並不稀奇,孫元勳說,大型猛禽可抓體重2倍的獵物,而熊鷹成鷹平均體重雄性約2公斤、雌性約2.8公斤。這些帶回巢位的獼猴多已斷頭,孫元勳認為,這可能是避免未死絕的獵物誤傷雛鳥。
2013年1月19日 星期六
「無毒不殺」富興生態農場 工作假期搭起達魯岸
2013年1月19日花蓮訊,廖靜蕙報導
由花蓮縣富興社區發展協會在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承租的農場,近日豎起了由檳榔木架起的達魯岸骨架,當地拉吉哈幹部落(LaCiHaKan)頭目林仁平欣喜地用黃藤條紮緊最後一處樑木。雖然還須將茅草搭上去才算完工,但最艱難的步驟已經完成,從此族人在這塊土地上耕種,將有一處可供休息的地方了。
由花蓮林區管理處號召的10位志工,上週以生態工作假期的方式,協助完成「富興LiPaHak(阿美語「快樂」之意)生態農場」達魯岸的雛形。最後一天安排到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騎單車,體會慢活樂趣。前一天則到海岸山脈以生態旅遊方式探險。
雖然幾天的工作假期,縱谷雨勢不小,學員仍維持上午到農場搭建工寮,下午回到社區探索當地的人文地理,當達魯岸最後一根樑柱豎起來,農場工作算告一段落。晚餐前,頭目林仁平表達了感謝之意,以及很不捨大夥兒即將隨著工作結束離開,言談間感性落淚,讓參加成員也十分感動,紛紛承諾會再來看看社區的夥伴。
2013年1月17日 星期四
水梯田復耕、無農藥紅豆 奇美部落有機轉型成功
2013年1月17日花蓮訊,廖靜蕙報導
部落2012年10月播種1分多地的高雄選8號紅豆,近日陸續採收,自然風乾的紅豆十分飽滿,族人仍小心翼翼呵護,擔心不夠好。奇美部落文化發展協會專案經理蔣金英表示,只要紅豆賣得好,就會持續種植。
位於秀姑巒溪泛舟的中繼站,奇美成為生態旅遊的最佳地點。雖然生態旅遊的名聲逐漸打開,但部落營造的腳步並未停止,這兩年更以友善環境的農業永續部落發展。隨著雜糧作物逐漸受到重視,奇美也試著種植豆類,此次紅豆種得豐盈,不輸給慣行種出來的紅豆,過程中只施一次有機肥、除了三次草,採收採持續進行,不像慣性農法等全部熟成以機器一次採收,過程完全使用人工,剝殼、風乾完全不假他人之手。
2013年1月16日 星期三
2013年1月12日 星期六
千年藻礁消失、河口綠牡蠣 桃園海岸保育公聽會 縣一級首長全缺席
2013年1月12日桃園訊,廖靜蕙報導
千年藻礁能不能保護下來,2011年再度引燃的保育火苗,持續延燒到新年度,桃園縣民意代表宣示保育決心,昨(11日)首度在桃園縣議會舉辦公聽會,就劃設保護區行政效能、廢水污染改進策略、漂砂問題及人工堤污染,進行檢討。同時,地方團體更展示在老街溪、新街溪口採集到的「綠牡蠣」,有的地方甚至已無牡蠣可採,只剩空殼,顯示生態惡化嚴重。
此外,縣議會民進黨團暨5位縣議員表示無法認同縣政只派科長層級參加,要求在開議之前兩周召開第二次公聽會,各部門首長都需親自報告。
藻礁學者建議設「自然保留區」
透過攝影家齊柏林空拍影像,桃園40公里海岸線,溪流、河口遭到工業廢水污染呈現紅、黑海的景象,長期追蹤海岸生態的特有生物中心副研究員劉靜榆觀察,桃園海岸早已是台灣最污染的縣市。他在簡報時表示,藻礁珍貴的人文、地質、生態,三者缺一不可,唯有《文化資產保存法》自然保留區才能保護。
2013年1月11日 星期五
2013年1月10日 星期四
野保法再修訂 6000種野生動物交易將列管
2013年1月10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浮濫的野生動物買賣,常常造成野生動物野外族群數下降,進一步危害生物多樣性及人類生存。為了管理野生動物交易,立法院於前天(8日)第8屆第2會期,三讀通過《野生動物保育法》第36條修正案,未來除了野生動物野外族群受保護,6000多種野生動物人工飼養繁殖族群也須列管。
野生動物交易危及棲地及野外族群
市面販售為寵物的野生動物琳琅滿目,蜜袋鼯、刺蝟、北美浣熊、沼林迷你袋鼠、土撥鼠、綠鬣蜥、紅耳龜數百種,以及專用來放生的物種、路邊販賣鳥到底哪些是野外捕捉族群、那些是人工飼養族群、那些可能危及本土生態,無以辨識、也無法可管。
學者曾指出,野生動物交易的猖獗,往往造成原棲地因捕捉壓力遭破壞;為了成功捕捉1隻野生動物,背後可能因撲殺母獸、走私、銷毀、不當飼養、繁殖、買賣等因素犧牲上百隻同類。而當飼主因為各種原因導致野生動物棄養或走失時,更將造成防疫上的災難。
2013年1月9日 星期三
2013年1月8日 星期二
修法保障海豹生存 台灣走在亞洲最前端
2013年1月5日 星期六
實踐里山精神有法度 日本立多項法案做後盾
【里山精神在台灣】系列報導Ⅵ從日本法規面看保護區外生物多樣性的保育
2010年生物多樣性公約第10次簽約國高峰會,日本端出兼顧經濟生產及保育的「里山倡議」, 宣示一個能使生物多樣性和人類福祉雙贏的新局面誕生,里山倡議名聲不脛而走。高度工業化的日本,政府為了全面性踐行生物多樣性,展開了一連串立法、修法,透過法制化確保生物多樣性和發展得以並行不悖。
2013年1月4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里山倡議(Satoyama Initiative)簡單的說,就是強調採取符合生物多樣性原則的活動,按照自然時序來進行社會經濟活動,實現社會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想,讓人類與自然的關係得以永續共生。以台灣為例,則為兼顧自然地景價值以及傳統知識的水梯田復育、石滬捕魚、小米復種等多個已知的案例推動中,不過缺乏法令支持下,只能靠社區自覺、社區營造的方式成點狀進行。
2013年1月3日 星期四
2013年1月2日 星期三
舉頭觀鳥到彎腰耕種 鳥會種出生物多樣性
【里山精神在台灣】系列報導Ⅴ從舉頭觀鳥到彎腰耕種
鳥會給人的印象常常是一把望遠鏡把頭舉高尋覓鳥蹤,誰知道這份賞鳥的心情逐漸蛻變為愛惜自然棲地,甚至與社區農業結合呢?一向給人高度都市化發展的香港,幾年前在環保團體長春社與香港觀鳥會的推動下,生產出全港唯一的本地米「塱原米」,成績令人刮目相看,不但種出糧食也種出生物多樣性。同樣以生態保育的立場彎腰務農的,還有台灣的中華民國野鳥學會,在保育的進程上,他們發現社區與人才是保育最重要的元素。
2013年1月2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位於香港新界北區的「塱原」,是雙魚河及石上河兩條河流沖積而成的洪氾平原,香港新界西北面最完整的天然洪氾平原,由400多塊細小農地、河流、風水林等等不同棲地組成,與高樓大廈林立的巿區只相隔1公里遠。此地也是重要野鳥棲地(IBA)與米埔內后海灣拉姆薩爾溼地相連,每年有大量水鳥越冬或過境,當中更有不少珍貴的雀鳥,也是香港最後一片完整的農田溼地。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