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21日 星期四

消弭保護區邊界 為生物多樣性跨域合作

從半島效應談保育跨域合作(下)
2013年2月19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恆春半島,rongdong_che攝我們以為某些生物多樣性高的區域圈起來劃保護區,就能保護當地生態,其實並不然。即使是美國黃石國家公園,要維持其本身的生態系,都還需要十倍大的面積。這說明了保育效果無法以保護區的邊界來衡量,邊界可能反而導致生物多樣性衰退,因此透過跨域合作,延伸保育戰線,才能達到生物多樣性保全疾病預防以及降低災害的目標。

保護區外的保護

「沒有一個區域大到足以維持一個生態系統」屏科大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教授裴家騏說。1872年,美國成立黃石國家公園之後,國家公園的名聲不脛而走,是國家公園的濫觴。事隔150年,論及保育成效時發現,要維持其本身的生態系,都還需要十倍大的面積。占地8,983平方公里的10倍大,約台灣島面積的2.5倍,全都需要保育下來才能讓目前的生態系得以維持。
1950年代開始興起的保護區運動,到了1980年更是如火如荼展開,大家期待以空間換取時間,視國家公園為種原庫、保留一定空間的物種,然而過程中,全球水、陸域生物多樣性卻持續減少。
黃石公園的例子說明了,國家公園所能維護的生態系,無法以目前的面積來衡量,也足以說明,何以國際間積極倡議保護區外的保護如此重要。對於都會型(陽明山、墾丁、壽山)國家(自然)公園尤其明顯,它們都緊鄰人煙稠密的都會或鄉鎮,被視為休閒觀光的不二選擇,兼顧保育更顯困難。

去除心理邊界

裴家騏指出,一切都與邊界有關。近代一些國家的檢討即指出,國家公園的邊界大多出於心理邊界。在地圖上,邊界只是一條細線,現實上,很多國家公園的界線存在於山的稜線間,沒有柵欄阻隔,卻因不同法令的關係,境內和境外一線之隔的經營管理概念卻天差地遠。久而久之,域內域外存在極大的落差。
墾丁國家公園人為活動緊鄰著邊界,陽明山別墅蓋到邊界旁,一邊享受域外的便利,另一邊享受國家公園景觀,而保護區管理者則必須繃緊神經,預防造成的破壞及連帶損傷,野生動物進入私人別墅庭院,該怎麼處理?
又如,當壽山國家公園的台灣獼猴到了園區外的步道散步,是要依照《國家公園法》處理或《野生動物保育法》,抑或是高雄市政府野生動物相關的自治條例呢?若是將重點放在歸誰管,邊界便變得尖銳、毫無彈性、難以跨越時,周邊社群關係就更為緊繃。
野生動物不懂得邊界也不會看門牌,一切都關乎人們的作為。透過跨域合作,則可軟化邊界,減少域內域外的落差。跨域合作或許有些複雜,所謂的跨域可能是與縣政府、周邊的社區、公路總局、旅遊業等相關單位的合作,目標是創造一個好的保育條件,維持生物多樣性。

沒有保護區仍需生物多樣性

知名的觀光勝地墾丁大街,不少人保育人士指出亂象叢生,不利於國家公園保育形象,因而出現解編國家公園的倡議。裴家騏表示,恆春要不要國家公園是一回事,但生物多樣性是一定要的,即使沒有保護區,仍要達到生物多樣性保全的目標。
生物多樣性已證明其重要性,已非精神層次、提升生活品質或遊憩行為,研究指出生物多樣性高的地區,疾病越少;生物多樣性與疾病控制已是正關聯,也影響生活、健康安全以及降低災難。裴家騏說,生物多樣性已非一塊地要不要保留的問題;保護區也非生物多樣性惟一方案。不過可以預期的是,一旦墾丁國家公園縮小,保育的範圍更小、邊界也將更為尖銳緊繃。
這就是為何要積極倡議苗栗縣的石虎保育,石虎象徵農田生態系,雖然是私人土地,不是、也無法劃入保護區,但關乎生物多樣性仍必須要做。

恆春半島生物多樣性有待努力

國家公園不去尋求跨域合作,反而加深邊界並非明智的做法。墾管處這幾年來積極與周邊的社區倡導生態旅遊,透過一系列培訓課程,將遊客導入社區,示範一種對保育負責的旅遊行為,也為周邊社區創造產業發展的契機,目的就是讓保育的好處看得見,因此周邊社區也樂於一起參與,透過解說教育消弭邊界。
問題還是要回到整個國家的政策是不是把生物多樣性當一件重要的事情看待,否則別說是一線之隔蓋別墅了,甚至於容許財團在國家公園園區內蓋飯店,再做棲地補償的事情都會不斷發生。財團將私人的利益納入自己的口袋,即使提撥部分收益做棲地補償,也未必能補償得了,遑論保育單位為此以人民的納稅錢來做各項監測、保育計畫。
有別於其他的保護區,國家公園是唯一集土地使用管理權、建管權以及司法權於一身的保護區系統,卻也是最常在保護區內大興土木的系統。
雖然後灣已經證明陸蟹族群的多樣性,剛出生的幼蟲也是補充沿海物種蛋白質的來源,是海洋生態系重要的成員。京棧飯店即將在此地動工,工程期間很可能因開挖而影響地下水補注,使得水位降低,不利於陸蟹棲息。後灣因為京棧飯店開發,而啟動一項陸蟹監測計畫,雖已招標卻流標,讓保育更為艱困。
為恆春半島的生物多樣性,跨域吧!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