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墾丁特殊的風吹砂地形當中,隱藏著數種人們尚無緣認識的金龜子,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所委託的研究團隊於園區內發現3種世界新種金龜子以及2種新紀錄種糞金龜,發表於去(2012)年Kogane期刊,其中新種藍氏絨毛金龜並榮登封面照片。
去(2012)年研究團隊在墾丁辨識出3種新種金龜子,命名為藍氏拉科維茨沙蜉金龜(Rakovicus lanae)、野村氏光沙蜉金龜(Leiopsammodius nomurai)及藍氏絨毛金龜(Maladera lanae),前2種新種金龜子種名是以發現者藍艷秋姓氏與台灣研究糞金龜先驅者野村周平博士之姓氏所命名。
由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康寧大學休閒管理學系助理教授藍艷秋及台灣大學昆蟲學系教授李後晶所組成的研究團隊,並邀請日籍分類學者益本仁雄博士(Dr. Kimio Masumoto)及小林裕和博士(Dr. Hirokazu Kobayashi)共同研究,針對墾丁國家公園的昆蟲相進行全面性的調查。
在2012年的研究中,研究團隊針對藏身在沙灘中的食糞性金龜子做了一系列的探討,其中蜉金龜亞科(Aphodiinae)沙金龜族(Psammodiini)屬於糞金龜類群,居住在靠近海邊沙灘中,通常可以在濱海植物草海桐、林投或是馬鞍藤等植物的根部發現他們的蹤跡,在墾丁國家公園中也可於草食哺乳動物的糞便下發現。為了適應沙灘的生活,這類金龜子足上與翅鞘上具有許多特化的長毛。在本次的研究中發現了1個新紀錄屬(Leiopsammodius),2個新種,分別是藍氏拉科維茨沙蜉金龜(Rakovicus lanae)及野村氏光沙蜉金龜(Leiopsammodius nomurai)。
另一方面,在糞金龜的研究則於墾丁地區發現族群數量穩定的莫洛弭溷蜣(Catharsius molossus),以及數量稀少但族群亦穩定的爪哇弭溷蜣(C. javanus)。這兩種俗稱的牛屎龜一生僅利用牛糞完成生活史(食物資源短缺時亦會利用鹿糞與人糞),可算是墾丁國家公園當中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的代表性物種。
墾管處表示,莫洛弭溷蜣體型約4公分,算是台灣最大型的糞金龜;而爪哇弭溷蜣雖然個頭較小約2-2.5公分,但具有一根長長的犀牛角,雄壯威武的氣勢為墾丁的糞金龜多樣性大軍增添不少可看性。
目前藍艷秋研究團隊持續於墾丁國家公園進行昆蟲相調查,墾管處表示,預計將會有許多新的物種持續發現。
去(2012)年研究團隊在墾丁辨識出3種新種金龜子,命名為藍氏拉科維茨沙蜉金龜(Rakovicus lanae)、野村氏光沙蜉金龜(Leiopsammodius nomurai)及藍氏絨毛金龜(Maladera lanae),前2種新種金龜子種名是以發現者藍艷秋姓氏與台灣研究糞金龜先驅者野村周平博士之姓氏所命名。
由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康寧大學休閒管理學系助理教授藍艷秋及台灣大學昆蟲學系教授李後晶所組成的研究團隊,並邀請日籍分類學者益本仁雄博士(Dr. Kimio Masumoto)及小林裕和博士(Dr. Hirokazu Kobayashi)共同研究,針對墾丁國家公園的昆蟲相進行全面性的調查。
在2012年的研究中,研究團隊針對藏身在沙灘中的食糞性金龜子做了一系列的探討,其中蜉金龜亞科(Aphodiinae)沙金龜族(Psammodiini)屬於糞金龜類群,居住在靠近海邊沙灘中,通常可以在濱海植物草海桐、林投或是馬鞍藤等植物的根部發現他們的蹤跡,在墾丁國家公園中也可於草食哺乳動物的糞便下發現。為了適應沙灘的生活,這類金龜子足上與翅鞘上具有許多特化的長毛。在本次的研究中發現了1個新紀錄屬(Leiopsammodius),2個新種,分別是藍氏拉科維茨沙蜉金龜(Rakovicus lanae)及野村氏光沙蜉金龜(Leiopsammodius nomurai)。
墾管處表示,莫洛弭溷蜣體型約4公分,算是台灣最大型的糞金龜;而爪哇弭溷蜣雖然個頭較小約2-2.5公分,但具有一根長長的犀牛角,雄壯威武的氣勢為墾丁的糞金龜多樣性大軍增添不少可看性。
目前藍艷秋研究團隊持續於墾丁國家公園進行昆蟲相調查,墾管處表示,預計將會有許多新的物種持續發現。
新物種背景資料
藍氏拉科維茨沙蜉金龜(Rakovicus lanae)
體型只有0.25-0.32公分,共僅在墾丁國家公園發現21隻個體,另外也在屏東車城發現9隻個體。此種與已知種淡黑沙蜉金龜(R. subopacus)雖然類似,但是它們的翅鞘較圓且隆起,翅鞘點刻成圓形至卵圓形。
野村氏光沙蜉金龜(Leiopsammodius nomurai)
體型只有0.26-0.29公分,此種標本首次於1970年由T. Kobayashi在墾丁國家公園採得,並在1973年被S. Nomura鑑定為印度沙蜉金龜(Psammobius indicus),直到本合作團隊益本博士等人所比對目前僅有的7隻標本記錄後,才確定是新種。
體型只有0.6-0.75公分,絨毛金龜屬(Maladera)為金龜子科裡面最大屬,共有37種,本次發現為台灣在本屬之第38種記錄,目前金龜子科(Scarabaeidae)共有145屬512種。目前僅在砂地發現其蹤跡,族群數量少,迄今共發現15隻個體。
體型只有0.25-0.32公分,共僅在墾丁國家公園發現21隻個體,另外也在屏東車城發現9隻個體。此種與已知種淡黑沙蜉金龜(R. subopacus)雖然類似,但是它們的翅鞘較圓且隆起,翅鞘點刻成圓形至卵圓形。
野村氏光沙蜉金龜(Leiopsammodius nomurai)
體型只有0.26-0.29公分,此種標本首次於1970年由T. Kobayashi在墾丁國家公園採得,並在1973年被S. Nomura鑑定為印度沙蜉金龜(Psammobius indicus),直到本合作團隊益本博士等人所比對目前僅有的7隻標本記錄後,才確定是新種。
藍氏絨毛金龜(Maladera lanae)
體型只有0.6-0.75公分,絨毛金龜屬(Maladera)為金龜子科裡面最大屬,共有37種,本次發現為台灣在本屬之第38種記錄,目前金龜子科(Scarabaeidae)共有145屬512種。目前僅在砂地發現其蹤跡,族群數量少,迄今共發現15隻個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