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1日 星期三

雙溪水庫開發 居民要求以水梯田復育替代 水規所研議中

2013年9月11日新北訊,廖靜蕙報導
水梯田能不能替代水庫?隨著雙溪水庫開發案進入二階環評,當地居民提出以水梯田復耕作水庫的替代方案,為此,開發單位水利署實地走訪,了解水梯田情況。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所依據現勘,初步決定,將研究評估水梯田的水資源功能,並針對雙溪流域性進行全面性的水梯田調查。
貢寮水梯田。
水利署提出雙溪水庫開發案(台灣地區北部區域雙溪水庫計畫)已達16年之久,擬耗資150億元,以滿足新北市13行政區及基隆市的供水需求。1996年環評審查決議進二階環評,開發單位必須進行環說書公開展覽、居民說明會、範疇界定、現勘、環評說明書審查等程序;去(2012)年環評重啟,陸續完成居民意見調查以及說明會,今年4月9日範疇界定會議,民眾即提出希望以水梯田蓄水取代興建水庫。
為了近一步了解水梯田的功能,上週三(4日),水規所邀請學者走訪貢寮水梯田,瞭解林務局與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的水梯田復育研究成果。

土木學者:可保水  但須持續維護

2013年9月4日水規所邀請學者一起現勘水梯田,實地了解水梯田的水資源功能。參與現勘的中興大學土木工程學系教授陳榮松表示,水稻梯田防洪滯洪效果是被肯定的,可以讓洪峰不會一下子暴衝;不過當雨水高過田埂缺口,還是會一直往下衝,並無明顯蓄水功能。
陳榮松進一步解釋,水梯田的原理是把原流域的水截住,用來灌溉生產,最終這些多餘的水還是會流回原本的去處,等於是延緩水的流速;若要蓄水、且能在短時間內大流量流出去,功效比不上蓄水池和水庫。
陳榮松說明,要論涵養水源、蓄流功能,山林功能最好;但部分山林已開發成水梯田也沒關係,它也是有這些功能,「但若為了防洪治水而把山(林)開發成水梯田,那就是反其道而行。」他指出,一些至少超過一兩世代沒有耕種的水梯田,已經恢復成穩定的次生林,根系都已經穩定了,也不適合恢復成水梯田。
棄耕的水梯田若仍處於旱地或草原,仍有復耕的可能。
在極端氣候下,暴雨量往往超乎現有設施的承受量,陳榮松表示,日本積極思考如何提升現有的水田滯洪量,以減少極端氣候的衝擊。最新的研究指出,可以讓水田洪水量降到6-7成。旱田因無蓄水功能,因此大約只能降低2成。
他也提醒,水梯田雖可以層層滯洪,但一定要維護、持續耕作,一旦田地乾了,就會崩塌,甚至成為土石流的路徑。

復育水梯田  維護生物多樣性

貢寮當地進行生物多樣性調查,光是水生昆蟲和植物就記錄到500多種;當地比較平緩或較低的地方,可看見毛蟹、過山蝦。陳榮松建議,水梯田復育最基本的條件是不用藥,才能發揮生物多樣性的功能。此外,一些小型的野生動物,像青鏘魚、泥鰍、鱔魚各種小型魚,水田只是產卵、繁殖棲地,牠們不會一輩子生長在這裡,因此需要通道。
他曾在苗栗有機水田進行相關研究發現,當地農田上方有水源,水路有小生物,農田卻很安靜;後來協助打通了一些通道,青蛙回來了,晚上變得很熱鬧,平日也可看得到一些小動物。當初也有人不解,何以有機田會沒有聲音,這是任督二脈沒打通。
他建議可選擇比較平緩的地方做通道,「只需有幾片田保留通道,讓牠們能繁衍子孫就可以。等到牠長到一個程度,隨著稻米收割、曬田,牠又可以回到溪流,透過通道讓小溪和農田結合成為一個生態棲地。」
人禾基金會研究專員方韻如說,貢寮當地進行生物多樣性調查,光是水生昆蟲和植物就記錄到500多種;當地比較平緩或較低的地方,可看見毛蟹、過山蝦。

啟動雙溪水梯田調查

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所水利資源規劃課副工程司陳聖文表示,為了瞭解水梯田的功能,8月即參加人禾基金會舉辦的體驗營,深刻體會到水梯田之美以及耕作不易,「一般平地水田,平整可以使用機具,可是山坡上的水梯田,一切靠人工。」他說,對於水田的價值一般只著眼於經濟效益,忽略生態價值以及水資源的貢獻。
層次分明的水梯田。
此次現勘做成兩項決定,首先將委託學術單位或顧問公司,進行水梯田的水資源功能研究;其次,針對雙溪以及貢寮兩個區,進行全面性水梯田調查,對於一些雖已棄耕,但未演替為次生林,處於旱地或草原的土地,則評估復育的可能,作為水庫開發的回饋機制。
陳聖文表示,目前雙溪水庫開發計畫正進行範疇界定,預估明年仍無法提案。
此次走訪的水梯田,是由林務局補助人禾基金會進行復育的基地。參與現勘的林務局保育組棲地經營科長黃群策強調,水梯田復育重視的是生物多樣性以及生態保育;對於水土保持以及國土涵養,林務局一向持肯定積極的態度,至於水梯田能不能替代水庫,或以復育水梯田當作興建水庫的回饋機制,有待進一步釐清。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