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1日嘉義訊,廖靜蕙報導
鳥類和蝙蝠對於農業真的B>Z?國外學者為了瞭解可可樹種植過程,鳥與蝙蝠扮演的生態系服務角色,在印尼蘇拉威西的可可農場,以兩年時間實驗。在完全隔離鳥與蝙蝠的實驗組中,收穫量減少31%,換算成收入,每年每公頃減少730元美金的收益;鳥和蝙蝠所提供的生態系服務不容小覷!最近在國內學者邀請下,Dr. Bea Maas來台現身說法,敲開生態系服務研究之門。
聘僱鳥與蝙蝠到可可園打工,好賺錢!
Dr. Bea Maas來台分享印尼可可園生態系服務功能研究經驗。 攝影:廖靜蕙 |
要知道鳥類與蝙蝠到底提供多少生態服務功能,不妨了解Bea Maas的實驗。這項實驗設計是在每個樣區有四個不同的設計,以竹子以及漁網搭起的籠子,以及控制鳥類和蝙蝠的活動;每個籠子種植兩顆可可樹。一個是早上會打開讓鳥類進入,晚上關起來,蝙蝠無法進入;一個是相反,早上關著不讓鳥類進入,晚上打開讓蝙蝠進入;第三個則是維持打開;第四個則維持關著。
兩年來持續相同的動作,收集的資料包括昆蟲的組成,每個可可樹有幾朵花、結幾個果子,以及實際的收穫量,以及害蟲數量、鳥類吃掉害蟲的數量等。實驗結果顯示:在完全沒有鳥和蝙蝠的實驗組中,無論是葉片或根莖,昆蟲數量都增加了50%,收穫量明顯下降減少31%,也就是每年每公頃減少730元美金的收益,並使得花果品質降低,這對可可農是相當大影響!
「我們很難將生態系服務放入農業,因為食物鏈是非常複雜的系統,但是透過實驗研究,可以初步得知鳥與蝙蝠對於可可生產是有幫助的!」Bea Maas解釋,農民認為鳥類和野生動物會影響其收成,但實驗發現,有昆蟲和鳥類,會使得產量增加。
這項研究讓農民了解,保護關鍵物種、維持棲地,還有保留森林的重要性,透過森林的維繫,讓這些鳥類有棲息環境,並且維持兩者暢通的廊道,讓牠們得以回到農地提供生態服務,創造農民和生態多樣性的多贏局面。
可可是全球經濟作物,第一、二名出口可可的國家在非洲,第三名則是亞洲印尼。為了農墾、種植可可,森林逐漸被砍平,聚落規模也快速發展。
巴西和馬來西亞也都是可可重要產區,卻都是採取砍伐森林破壞生態系的作法,在短暫的獲利之後,因生態系統尚未恢復,使得產量跟著下降,大公司也只想花錢進行生態補償;印尼可可產業雖處於產量上升,但重蹈覆轍的做法,難保哪一天步入巴西、馬來西亞後塵。不過,印尼的可可種植大多是小規模農場,在經營管理上雖不容易,卻也帶來契機。
他說,原本農民看到地上有蟲會踏死,現在則會花點時間分辨哪些是益蟲,哪些是害蟲,對農地好的蟲、蝙蝠和鳥類,農民都樂於接受,改採環境友善的方式對待。「他們會誤解鳥和松鼠對農作物有害,但事實上並非如此;從全球各國類似的研究中,更證明不同國家、地區,鳥類和蝙蝠都能有效的抑制昆蟲,尤其兩者一起的功效更明顯。」
除了科學發表,Bea Maas的研究團隊也在當地出版教材,告訴農民、居民,各種動物對農作物的影響。他在印尼的經驗顯示,當農民願意改變方式與生態系共存共榮,就能減少森林砍伐。
從黃金蝙蝠保育經驗,見識民間力量
全球蝙蝠生態系服務的研究學者並不多見,此次,在林務局支持贊助下,由嘉義大學、台灣大學、台灣蝙蝠學會和黃金蝙蝠生態生態館等,合作邀請Bea Maas來台分享學術經驗。
Bea參觀北港朝天宮,了解蝙蝠和鳥類與民間信仰的結合。圖片來源:黃金蝙蝠館提供
演講之餘,Bea Maas前往雲林水林的黃金蝙蝠生態館參訪交流。他對於台灣有此展館感到好奇,十分肯定館內經營管理,舉凡文創產品,例如黃金蝙蝠玩偶,結合友善農業的蝙蝠屋,以及幸蝠米,英文導覽更是貼心的設計。他對蝙蝠印章愛不釋手,頻頻蓋印,更想不到蝙蝠大便「夜明砂」也可以治療眼疾!
除了到農地、野外賞鳥、賞蝠,他也前往北港媽祖廟,觀察廟中蝙蝠和鳥類圖形,進行導覽說明,是生物多樣性保育與信仰結合的案例。
Dr. Bea Maas 簡介
目前是奧地利維也納Vienna大學熱帶生態學和動物生物多樣性部門的研究員,德國哥廷根Göttingen大學農業生態部門的副研究員,2016年起擔任Biological Conservation期刊副主編 。
除科學外,他熱愛所有的登山、攀岩、狗訓練、文創和攝影等。因家中經商得以常往返歐亞,在歐洲主要活動於德國(博士論文期間)及奧地利,在亞洲則為印尼蘇拉威西,博士論文研究也在此完成。(資料來源:黃金蝙蝠館生態提供)
相較於鳥類,國內蝙蝠的生態服務相關研究尚未起步。
「即便分子生物、生理生態、行為生態的研究興盛,但這些研究若無法轉成民眾可以理解的科普圖文,對保育的貢獻相當有限!」館長張恒嘉表示,蝙蝠對生態系有相當程度的貢獻,尤其是植物授粉、蟲害控制和種子傳播等,但在保育推廣上應著重對人類的貢獻程度,例如換算成產值,較能說服民眾。
黑鳶、石虎的失落,也是我們的損失
其實,在我們尚未能解釋生態系服務的價值時,這些生態系成員日日提供服務,不會因人們認知與否而停止;但近代化學農法的集約農業思維,不但取代,甚至傷害生態系的作為,迫使人類不得不思考永續的關鍵在哪裡;讓人們認知到生態系服務價值的研究格外重要。
森林暨自然資源學系助理教授劉建男接受訪問時表示,自然生態系統是支持人類存活不可或缺的一套系統,但人類的許多活動降低、減弱了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
他說,台灣這幾年毒鳥事件、滅鼠藥氾濫,造成老鷹或一些野生動物的死亡,普羅大眾只是在情感上,表達對一個稀有物種個體死亡的不捨,缺乏對其在生態系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一個物種消失對整個生態系及服務功能的了解與關注,以至於無法說服農民、大眾或決策者為何保育生物多樣性或單一物種這麼重要。
「我們必須用更大的尺度來看待生態系統服務。」他舉例,滅鼠藥的使用連帶造成石虎吃了中毒的老鼠受傷或死亡,但真要探討生態系統服務,就要從石虎的生態棲位(ecological niche)討論起。
石虎是低海拔生態系的頂級消費者,一旦消失,會讓牠的食物(例如老鼠)數量增加,可能導致農業遭受更大的損失;而廢置不用的滅鼠藥,在野外更會影響泥土中的無脊椎生物、水質以及土壤,減損生態系統服務功能。
「水雉、石虎、老鷹等個別物種,雖只是生態系這個大機器裡面的一個小小螺絲,但是一個小螺絲掉了,卻可能會影響整個大機器的運作。」劉建男說。
決戰低海拔淺山生態系:優先進行生態系服務研究
台灣低海拔淺山地區的生態系,包括淺山的森林及森林與農業鑲嵌的生態系(agroforestry landscape),是台灣最珍貴的生態系,卻也開發壓力最大,他認為應優先列入生態系統服務相關研究。
淺山地區生態系服務功能應優先被人們意識到。圖為苗栗通霄農田。攝影:廖靜蕙 |
「淺山地區因為人為活動多,開發不僅讓野生物棲息面積變小、棲地零碎化以及農業使用的農藥或老鼠藥等,都可能降低生物多樣性及減弱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並直接或間接影響到農作物的產量與經濟收入。」劉建男說。
他解釋,由於沒有足夠的數據提供政府或開發單位,說明低海拔森林,或農業與森林鑲嵌的生態體系,及棲息其間的生物能對人類帶來什麼「好處」,尤其在經濟上的價值,以及下世代必須承受這一代所累積的環境成本,而使得淺山生態岌岌可危。
生態系統服務牽涉的領域很廣,也比較複雜,不僅要有生態學者,還需經濟、森林、生物、社會各種領域學者共同參與;更重要的是政府要正視這個問題,願意投注經費並召集相關領域的研究人員共同研商,才可能真的做到。
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系蝦密?
簡單的說,就是人類從自然生態系中直接或間接得到的利益,可以分為4個類別,包括:
1. 供應(provisioning),例如食物來源、原料、水等;
2.調節(regulating),例如氣候調節;
3.支持(supporting),例如傳粉或種子傳播、營養循環等;
4.文化,例如娛樂及精神層面的價值等。
1. 供應(provisioning),例如食物來源、原料、水等;
2.調節(regulating),例如氣候調節;
3.支持(supporting),例如傳粉或種子傳播、營養循環等;
4.文化,例如娛樂及精神層面的價值等。
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研究,可讓我們更清楚生態系統的運作以及生物多樣性的價值;當為了獲得短期或長期的經濟收入,而衝擊生態系時,評估可能及必須付出的成本,提供政府或相關單位擬定政策的參考。(資料來源:嘉義大學教授劉建男提供)
註釋:
[2]植食性昆蟲(phytophagous insects)是以植物活體為食的昆蟲,約佔昆蟲總類的40%~50%。多見於彈尾目、等翅目、鞘翅目、雙翅目、膜翅目、鱗翅目、直翅目、半翅目、纓翅目。根據它們的口器和消化道在構造和功能上的不同,可分為以完整植物器官、組織為食和吸食汁液兩大類。(資料來源:台灣wiki)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