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5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今年11月,IUCN將台灣東岸常捕獲的翻車魚列入易危,但其實台灣的翻車魚有兩種,該如何分辨?現在漁業署出版了《臺灣常見經濟性水產動植物圖鑑》,教你分別差異,做個海洋公民!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執行長邵廣昭解釋,有曼波之稱的翻車魚,屬「翻車魨科」,列為易危(Vulnerable species,VU)等級的翻車魚,學名為Mola mola;而另一種則是「矛尾翻車魚」(Masturus lanceolatus),兩者舵鰭的形狀不同。而雖然矛尾翻車魚尚未列入危險等級,但因大型魚類都屬食物鏈頂端,最好少吃才能保護海洋生態。
除了翻車魚,這本圖鑑包含了收錄藻類、珊瑚、貝類、頭足類、蝦類、蟹類、棘皮動物、軟骨魚類、硬骨魚類及兩棲爬蟲等十大類海洋水產資源,共計721種,是歷年來最完整版本。書中精美的圖片、簡介,讓讀者能輕鬆辨認台灣海洋生物,有助於認識台灣海洋,促進資源永續利用。
IUCN列為易危的翻車魚。圖片來源:臺灣常見經濟性水產動植物圖鑑。
矛尾翻車魚尚未列入危險等級,但不適合過度捕食。圖片來源:臺灣常見經濟性水產動植物圖鑑。
認魚,踏出海洋永續第一步
台灣水產資源不僅止魚類,台灣海洋生物約1萬3千多種,其中魚類已記錄到3130種,約為全球魚種數的1/10。學習認魚,可說是海洋永續的第一步。
為了協助「漁業統計年報」的準確度,漁業署委託國內海洋研究權威邵廣昭擔任召集,啟動這項編篡工作。不過,這項工作可不是最近才開始,早在20年前就出版了「台灣地區常見食用魚貝類圖說」收集480個物種;2011年在台灣省漁會支持下,出版「常見魚介貝類圖鑑」收集457個物種;本書則收集721種,是歷年來最完整版本。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執行長邵廣昭說,過去「漁業統計年報」所列魚類代碼只有162項魚類代碼,目前雖已擴充為234項,但與已記錄的魚種不成比例。
雖然漁業年報由漁會填寫,但漁業署也設計了問卷,透過查報員訪查,近80位查報員透過問卷訪查20個港口,取得近沿海的漁業資料,8年來資料尚在統整中。圖鑑的編製是協助查報員可以更細緻分類,現在也分享給民眾,一起加入市場調查的行列!
了解漁法還要認棲地
書中提供的項目,都有特殊涵意。為什麼消費者需要認識漁法?「我們會重視、選擇與自然共生的農法生產的農作物,漁業資源也是同樣的道理。」邵廣昭說,漁法往往決定撈捕對象的精確度,避免形成誤捕、浪費資源。
就保育觀點,線(line fishing)、釣,如手釣、一支釣、延繩釣,都是比較好的魚法;這些漁法從釣鈎的大小就決定魚種的大小,也沒有一網打盡的疑慮。
相對的,網具通常都無法達到友善海洋的目的,尤其底拖最不好;三層刺網、扒網、燈光誘引未顧及可能影響其他物種或體型太小的魚,都不利於海洋永續。
此外,漁具漁法的選擇跟棲地有關,在岩礁海岸就必須使用一支釣;拖網也是因砂泥底質的地形才得以使用。除了漁法,消費者還須注意漁種,例如珊瑚礁魚最好不要吃。書中提供物種的棲地分布,只要是棲息在珊瑚礁周圍的魚種都是珊瑚礁魚。
珊瑚礁魚種的辨識是依據棲地分布。圖片來源:臺灣常見經濟性水產動植物圖鑑;後製:環境資訊中心。
飲食消費習慣決定海洋未來
飲食習慣是影響海洋資源的重要因素。「小時候媽媽都會幫忙把魚刺拿掉,長大反而不懂得怎麼吃有刺的魚!」邵廣昭說,隨著經濟富庶,台灣社會不再喜歡多刺的小魚,改而吃不會有刺的大魚,但這些魚種都是食物鏈的頂端,快速減少的情況下,也使得海洋生態改變甚至崩解。
水產生物飲食也需要教育,卻不容易。因為「我們尚未意識到魚是野生動物!」他接著說,「陸上的野生動物不能抓、不能碰,為何海裡的就不把牠當野生動物對待?」當教育不把魚類當野生動物,認為抓來吃是天經地義的事,改變就顯得不易。
野生魚不是不能吃,但必須監測,不能過度捕捉。邵廣昭以全球漁業永續模範生阿拉斯加為例,他們從一開始源頭的科學調查、監測、管理做起,當其他國家都抓50%的量,阿拉斯加維持只抓10%的量,而且大家守法、政府執法嚴格。這也說明為何麥當勞麥香魚,特別強調來自阿拉斯加,因為證明來自可永續的魚業。
台灣並非完全做不好,東港櫻花蝦就是成功的案例,關鍵在於漁民自我的管理,而不是政府管理。
海洋課題日日學習 等待友善標章
編寫過程中,對於開放貴重珊瑚採捕,邵廣昭感到憂心,「我們對深海珊瑚的調查監測十分有限,雖然政府表示開放但嚴加管理,若失敗導致資源滅絕,絕非全民之福。」尤其珊瑚的利用是裝飾用,並非民生必需品,更應謹慎評估。
即使消費者學會認魚等水產品,未必能從魚身上辨識使用的漁法,這時候就有待發展標章證明。雖然國內農業甚至林業,都已發展數種標章,唯獨漁業尚未有相關的標章。邵廣昭建議,不妨由民間來推動,目前已有業者嘗試推動「台灣責任海鮮指標(RFI)」,也許可結合非營利組織,增加公信力。
邵廣昭說,海洋生物的利用並不僅止於吃,還有很多利用的型態,生命科學研究的材料,開發遺傳資源的材料,仿生學的材料,進行生態旅遊;「經濟性或非經濟性,不該由廚師來決定!」很多利用有待研發,但是前提一定是能永續!
本書使用方法。圖片來源:臺灣常見經濟性水產動植物圖鑑 |
本書出版獲致不少肯定,雖然有些類別圖鑑已具市場競爭力,但部分學者認為諸如水產動植物仍須政府階段性扶植。學者表示,在基隆的海產店出現漁業署製作的魚類辨識海報,顯示了國家重視海洋永續,並從漁業資源的辨識做起的意願。
電子書、QR Code通通送給你!
漁業署在編製書本圖鑑同時,一併規劃網路電子書及QR Code的網路專區,這兩個部分已同步開放使用,其中網路電子書不但方便漁業調查人員利用個人行動裝置查詢魚種特徵進行辨識,也可方便民眾連線查詢;而QR Code更方便學校及展覽單位進行教育宣導使用。
漁業署將QR Code置於明(2016)年度圖鑑月曆,民眾可上漁業署網站下載月曆電子檔並用手機或平板電腦掃描QR Code嚐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