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18日 星期五

解放母雞救好蛋 動團催生友善動物雞蛋

2014年4月18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市售雞蛋種類百百種,為了吸引消費者青睞,往往只標示營養價值,卻甚少告訴消費者母雞飼養方式。這幾年透過動保團體資訊揭露,發現原來這些供應台灣社會日常營養來源的雞蛋,來自「一生活動範圍不超過A4紙大」的母雞,所謂「籠飼」母雞慘澹的形象得以浮上檯面。
今年初,農委會雖已完成「雞蛋友善生產系統定義及指南」,但具體政策及期程不明,前天(16日)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召開記者會,要求政府制訂「動物福利雞蛋」生產政策、輔導農民轉型計畫,減少產蛋母雞遭受的不當對待與壓迫,「動物過得好不好,絕對影響畜產品質與健康!」

有目標卻缺乏具體策略

今年初,農委會公告「雞蛋友善生產系統定義及指南」,擬定豐富化籠飼、平飼及放牧等3種友善生產系統之定義及內涵;並且承諾後續將鼓勵養雞業者參用友善生產系統,以及推動驗證系統;並請消費者多支持發展友善飼養模式農戶所生產的蛋品,共同提升動物福利。
放牧飼養的蛋雞。
不過具體的期程及配套措施,例如輔導轉型計畫,並不明朗。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主任陳玉敏即指出,農委會推動農村再生,鼓勵青年回鄉發展永續農業及在地經濟,應同步改變家禽生產相關政策及思維,除應禁止農民新設格子籠設施、停止政策支持或補助格子籠養系統外,更可提供低利或創業貸款,支持小農轉型投入動物福利雞蛋生產。
此外,農委會更應明確訂定友善蛋雞飼養逐年提高的比例。透過技術輔導、廢籠補貼、農民貸款等具體措施,鼓勵現有蛋農轉型加入「動物福利雞蛋」的生產行列。

歐盟花12年廢除格子籠

一項政策的推動並不容易,陳玉敏表示,歐盟於2000年制定廢除格子籠政策後,便開始積極研擬各項配套措施、輔導農民轉型,雖然期間也遭遇農民反彈、蛋價波動,但所有會員國仍體認,動物福利對動物健康和食品安全具決定性影響,因此在政府部門、產業團體及消費者的支持下,終於在2012年達成廢除格子籠的目標。
澳洲、紐西蘭、美國與加拿大等國政府部門及產業團體,也都陸續開始立法或檢討如何逐步廢除格子籠。

格子籠飼養蛋雞佔95%以上

台灣每年約3千多萬隻被終身囚禁在「格子籠」中,被剝奪一切天性與自然行為的產蛋母雞。
動社指出,目前全台屬於放牧、平飼、豐富籠等3種友善系統的蛋農僅有18家,只占全國蛋雞場1,716家的1%。若以台灣每年生產66億顆雞蛋產量計算,只有約1億6千萬顆是來自放牧、平飼與豐富籠的母雞所生產,占總蛋量不到3%。
農委會則表示,我國目前採傳統籠飼生產之雞蛋占95%以上。

新設蛋農不鼓勵格子籠養殖

農委會畜牧處副處長朱慶誠接受陳情表示,支持蛋農轉型加入友善生產系統,不支持、不補助新設格子籠飼養系統。。
農委會已成立技術團隊提供擬轉型雞農技術諮詢及服務,而「雞蛋友善生產系統定義及指南」須透過養雞戶申請驗證的過程實地檢視調整,以確認符合國內飼養環境的適地性。此外,已協調臺灣農業標準學會進行雞蛋友善生產系統的驗證,目前已有7家已導入友善飼養之業者表達申請驗證的意願。
農委會將循序漸進推廣雞蛋友善飼養模式,農委會指出,我國年產雞蛋約68億枚,產值超過190億元,生產政策的調整或轉型須審慎,以避免加重民生消費負擔,及造成整體產業鏈的衝擊。
要鼓勵雞農願意改採友善生產雞蛋,市場上勢必呈現真實成本,動社除了呼籲,避免蛋價受制於少數蛋商的操控,也請消費者支持「動物福利雞蛋」,推動友善動物、健康的產品。
什麼是豐富化籠飼、平飼及放牧?(摘自:雞蛋友善生產系統定義及指南)
豐富化籠飼的雞隻,可於籠內自由活動,且提供得以滿足其行為所需的設施,如巢箱、磨爪、可誘發雞隻扒地及覓食等自然行為等,平均每隻雞所分配面積應超過750平方公分。
平飼則指雞隻可於室內或戶外之床面或地面上自由活動,平均每隻雞所分配之室內面積應超過800平方公分。
另放牧的定義為雞隻可於室內及戶外之地面自由活動,平均每隻雞所分配之室內面積應超過800平方公分。其餘尚包含雞籠高度、棲架長度、棲架間隔及巢箱密度等條件,期於生產過程兼顧動物福利及實務需求。
格子籠蛋雞養殖(摘自: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網站)
格子籠蛋雞飼養系統,將產蛋母雞囚禁於窄小的籠中,雞連張開翅膀的空間都沒有。蛋雞無法正常休息、運動,許多自然行為如梳理羽毛、洗砂浴、築巢等都無法展現。由於籠內空間窄小,雞隻沒有閃躲空間,為避免牠們打鬥互啄導致傷亡損失,母雞的前喙從小就被剪除。而當產蛋率下降,人們更常採用強迫斷食的方法,不讓雞進食以加速代謝,讓母雞可以快速換羽,以延長產蛋周期。
密集籠養大幅提高蛋雞啄毛、啄肛、脫肛、骨頭斷裂、熱緊迫或窒息等機會與頻率。蛋雞缺乏運動也會造成脂肪肝及骨骼強度不良,雞容易生病、癱瘓、骨折或死亡。生產者為了預防雞群因緊迫而生病、產蛋率下降,往往必須投藥或在飼料中添加各類抗生素。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