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8日 星期一

「我幫水雉買單!」 綠保市集買安心、顧生態

2014年12月8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由林務局與慈心基金會共同發起的綠色保育標章成立5年,現在消費者每周六都能於台灣博物館南門園區,一睹這些生產兼顧保育的農民廬山真面目,並且透過綠色消費,買到安全食品。慈心基金會執行長蘇慕容說,購買綠保產品是為動物的餐費「埋單」、並且與動物分享農民生產的優質產品,邀請消費者每周末提著菜籃逛博物館!
歷經5年推動,綠保標章已推及104戶農家,在台灣博物館支持贊助下成立市集,增加綠保農產品銷售管道,並得以和消費者面對面。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執行長蘇慕容表示,未來綠保標章也將推動棲地守護,透過指標物種監測,健康農田生態系也可以申請綠保標章!

綠保人生 順天適地偶有動物朋友來訪

上週六(6日)開幕記者會,來自屏東的農友吳堅銘分享從父親傳承的栽種技術﹅逐漸轉型有機耕作的過程,農場雖分有機及慣行耕作,但以順天適地,不除草、不做畦的種植秘訣,幫助土壤保溼,並藉由輪作休耕或種植綠肥蓄養地力。
他在田裏開闢生態池,不僅保育了台北赤蛙、小雨蛙等各式蛙類,也從夜晚來到農場貓頭鷹忽忽的鳴叫,感受友善環境的幸福聲音。
來自台東鹿野的農友黃惠美則分享退職後田園生活,原本抱持與親友分享的心情從事有機耕作,意外地發現稀有的保育動物環頸雉來報到,穿梭在田間安心地大快朵頤。由此,她化身為生態觀察家,記錄環頸雉與其他生物在田間生活的美麗故事。

從生產到銷售 消費者放心農民安心

此次提供場地舉辦市集的台博館館長陳濟民表示,台博館定位為自然史博物館,南門園區更以生物多樣性為主軸,可說與綠保標章精神互相輝映。
林務局、慈心有機農業基金會、臺灣博物館與農友共同宣示綠色保育宣言。(圖片來源:林務局)
綠色保育標章推手林務局由副局長張彬代表致詞,這些關愛環境、注重生態的農民,常得面對成本高、產量少及賣相不佳外,也要擔心通路銷售等相關問題。「田裡有腳印市集」可說是提供農民擴展銷售通路的方式。
由生產到銷售需要消費者推一把。台大昆蟲系教授楊平世任農學院院長時,即於校內創辦農產特展,將健康農產品引入校園,增加銷售管道。他說,小農市集的資本都不大,必須靠消費大眾鼓勵並且支持綠色標章,雖然比市面貴一點,但品質好又好吃,吃得很安心。
他認為,政府應鼓勵農民契作、增加有機農法生產面積,並且每年舉辦這類的市集,因為是效法有機農法,消費者也可以放心採買。另外,農委會應將有機農地的面積轉換為政策,明訂每年增加面積的目標。

小農市集 多樣化作物、美味特色在這裡

首次登場的20個攤位,來自新北市烏來、坪林、苗栗通宵、台南官田以及花蓮等地的農民,除了各式當季時令蔬果,現場也提供現煮料理,熱騰騰的菱角、竹筍湯吸引消費者上門,還可以在一旁的空地享用。
綠保標章起於官田水稻、菱角守護水雉的故事。烏來原住民種植多樣化的蔬菜,守護作物、種源多樣性。
除了綠保農民,主辦單位也開放同樣以友善方式耕作的農友設攤,例如來自溪州的尚水米。此外,結合台灣農產特色開發的單蔘、當歸茶包,原生物種加工而成的手工皂、外來入侵種提供蜜源做成的蜂蜜等農特產品;花蓮區農業改良場也於現場說明田埂作物的原理,展示藍豬耳、法蘭、天胡荽和蛇莓,提供綠保農民經營田埂植被及天敵棲地參考。
花蓮農改場也到現場推廣有機農業的絕招,包括田埂植被作物推廣,並帶來新社噶瑪蘭族傳統的包裝。
蘇慕容說,有些農民自製的加工產品,產量不足以賣主要通路,卻很適合在市集分享給慧眼獨具的消費者,例如洛神醬、果醬、馬告製品以及米香,都能發揮市集的優勢。消費者的信任不能辜負,因此產品食安的把關也會兼顧。

來西寶住一晚 選黃嘴角鴞萌樣招客

西寶農民以黃嘴角鴞號召遊客來西寶過一夜。(圖片來源:慈心基金會)蘇慕容雖為農藝背景,但以前對於農田生態系成員並沒有太多專注,一直到從事綠保認證,才開始注意這些時常出現在農田的物種。這些讓農田充滿生命力的物種,正在一點一滴消失,「如果我們這一代不努力,下一代可能看不到了!」
農民在農田中常常可見多樣性物種,但到底要挑哪一個來代表自己的農產品,則各有巧思。西寶位於太魯閣國家公園內,物種繁多俯拾可得,但他們卻選擇了晚上出現的黃嘴角鴞,「這樣消費者來西寶為了看黃嘴角鴞,才會留下來過夜」農民笑開嘴解釋。
烏來幾戶綠保農民都選擇以台灣藍鵲為對表物種,獨獨協記有機農場以山羌來代言。原來山羌愛吃細葉幼芽及嫩草,協記農場田邊種植的牛奶補葉子、地瓜葉、紅蘿蔔葉常有山羌來光顧,這般好滋味市集有賣!

有機不僅是認證過程

愛吃嫩枝細葉的山羌,也為綠保產品標註好吃的印記。圖為柴山上拍攝到的山羌,高雄市柴山會提供。蘇慕容表示,5年前發現農民使用農藥以及化肥的情況,這種情形不僅在官田發生,也在屏東、台東地區,顯示現代化農業有其侷限性,農民使用了這些劇毒農藥,不但影響土地,也傷及棲息其上的動物。
一開始好不容易有幾位農友願意加入改變農法轉作有機,到了現地發現廣袤平原上,農田間緊緊相鄰,即便農民有心轉作,也無力扭轉外部現況。蘇慕容解釋,有機要求足夠的緩衝、隔離帶,官田地區灌溉系統雖來自嘉南大圳,灌排卻未分離,雖然有7位農民願意做,但農田周遭都是慣行農法,灌溉系統也緊鄰。
有機農業看似靠嚴格的標準來把關,但有機農業更強調的是健康、生態、公平以及謹慎地看待農業生產行為的精神;即便因外部因素,無法通過有機驗證,那麼該不該鼓勵實踐有機精神的農民呢?

以生物多樣性保全為念

「過去我們都認為這些土地是人所擁有的,但對很多生命而言,牠們在此地繁衍已無數世代,可能才是土地所有者。」蘇慕容說,農民在生產過程只看到他的農作物,能不能同時關注到這塊土地的其他生命呢?
很多野生動物是和人類生活緊緊扣連在一起的,這些生命也因人類行為的選擇而存在或消失。
而友善生物多樣性的耕作方式,對人類飲食也是安全的。「綠色標章就是希望能同時回應這些問題。」綠色標章標誌的概念於焉而生,它的意義就是實踐有機精神,確保生物多樣性。

更進一步棲地保護

綠保產品是「為動物埋單」、「與動物共享」,綠保標章並不是申請有機驗證的過度期或有機轉型期,「申請綠保標章是讓農民更懂得保育的重要,目前有10戶綠保農民同時也具有有機認證。」蘇慕容表示,一些已經具有機認證的農產品,也鼓勵申請綠保標章。
蘇慕容說,接下來將重新檢視現有的系統,並加入棲地保育的概念,不只是為了保育動植物,更進一步推動以棲地保育為主的農地。目前已與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合作,以指標物種,如瓢蟲、蜘蛛進行農田棲地的監測,以及認證的標準,如此一來,如溪州尚水米這類兼顧濕地保育的農戶,也能加入綠保農民的行列。
綠保下一步,研擬棲地保育的作法,讓水田棲地認證也入列!

正視大環境問題 超越有機驗證

蘇慕容不諱言,台灣的有機還有很多需要檢討的,消費者可能只關心我吃到的這一口是否安全,卻忽視生產環境的變化。這兩年有機認證的農田面積減少100多公頃,「零檢出」的壓力很大,很多農民因為達不到,而退出有機檢驗,然而,無法零檢出有時並非農法的問題,而是大環境的問題。
在台灣這麼小面積要零檢出是相當大的壓力。有沒有可能建立一個機制和平台,將農民為了土地、生產安全,用心、誠意種植的心意推廣出去?」他表示,未來慈心會發展更多討論的平台,思考各種可能,讓台灣的土地和生產機制更友善。
但只有農民努力是不夠的,消費者也要能認同、支持農民兼顧保育的心意。如何串聯消費者以及農民,則是未來持續努力的目標
【「田裡有腳印」市集 活動資訊】
綠保標章現況
「綠色保育標章」是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與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合作設置,用意在鼓勵田區有珍稀生物棲息的農友,採取不用化學農藥、肥料以及相關積極性的友善措施,以維護珍稀生物的生態與棲地,生產過程經由慈心的監督驗證後,農產品便可獲得「綠色保育標章」。
綠保標章代表該農業生產區存有保育類動物,其農作過程需順應自然,禁止使用任何有害的耕作方式,讓農作物與自然生態共存共生,以確保綠保農產品的安全健康,更連結農友們保育生態及愛護環境的永續理念。
目前全台申請「綠色保育標章」的農友有104戶,除了在台南市官田區保育水雉外,全省還有在新北市貢寮區、坪林區、花蓮縣和台東縣,全是小農經營,農作物品項種類繁多,包括菱角、水稻、茶葉、水蜜桃,面積將近130公頃。
保育的對象包括:水雉、烏頭翁、八色鳥、朱鸝、環頸雉、大冠鷲、黃嘴角鴞、紫斑蝶、黃裳鳳蝶、翡翠樹蛙、台北赤蛙、諸羅樹蛙、大田鱉、食蛇龜、台灣白魚、食蟹獴、白鼻心、穿山甲等共有27種保育類動物。
發展出來的農產品,例如台南保育水雉生產的有機菱角與菱香米、新北市貢寮區保育食蟹獴的和禾米、坪林保育翡翠樹蛙的有機茶、花蓮縣保育環頸雉的有機鳳梨。
資料來源:農委會林務局、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台灣博物館
【相關文章】
「田裡有腳印」市集系列
綠色保育標章生產系列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