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2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可愛討喜的貓頭鷹,在台灣共有12種,逐水而居的魚鴞,全世界則只有7種,台灣本島唯一的一種叫做黃魚鴞,神祕低調,要聽到牠的叫聲或一睹其丰采,都很難得。如今透過雪霸國家公園出版的「暗夜謎禽—黃魚鴞」專書及影片,民眾終可一睹廬山真面目!
古錐神祕黃魚鴞 研究者傾心追尋
住在亞洲的4種魚鴞都有耳羽,黃魚鴞也不例外,體長約60公分,是台灣最大型的貓頭鷹,森林是牠的家,喜歡逐溪流而居。
20多年前,屏科大野保所教授孫元勳在太魯閣國家公園的砂卡礑溪偶遇黃魚鴞,緊接著執行雪霸國家公園委託的台灣櫻花鉤吻鮭天敵研究,就此開啟了一段漫長追尋,幾位研究生前仆後繼,才得以捕捉繫放,了解黃魚鴞的生態習性。
孫元勳說,讓他們上山下水終不悔的原因,就是黃魚鴞古錐、神秘的特性,有如戀人。而此愛戀情懷全都記錄在「暗夜謎禽-黃魚鴞」專書及生態影片。本月3日首映會及新書發表會上,孫元勳形容是為這段無悔追尋留下了「完美的句點」,同時開啟另一段保育的旅途。
奇妙際遇
由孫元勳與吳幸如伉儷共同撰寫的「暗夜謎禽—黃魚鴞」專書,記錄了黃魚鴞的故事,孫元勳以及他的學生歷經20幾年的研究,圖文並茂,並由版畫家何華仁插畫創作。
迫於無奈入侵養魚場,常釀成黃魚鴞的悲劇。當養鱒場裡的生財工具橫遭毒手,沉浮池中,身上留下兩道爪痕。場主發現了「怪鳥」,把牠關起來,一關就是4年。經孫元勳辨認,確定為保育類黃魚鴞。
而當黃魚鴞遇到國寶魚,兩種超珍稀物種的世紀對決,又該如何?研究員曾在櫻花鉤吻鮭復育中心遇到黃魚鴞,覬覦池中國寶魚。「櫻花鉤吻鮭最大的生存威脅是颱風」孫元勳說,雖然黃魚鴞的菜單中,偶爾也會出現小國寶魚,但威脅並不大。
研究團隊也曾於宜蘭雙連埤颱風過境後,發現溺斃的黃魚鴞。擅長與水相處的牠怎會落難?孫元勳推測,可能是與大魚搏鬥的過程中,因低溫、翅膀冰冷,導致僵硬飛不起來,因此敗戰陷溺池中,情節有如黃魚鴞版的「老人與海」,黃魚鴞終得面對生命中的大魚。「這個故事或許要讓我們學習放下的功課。」
追鴞研究 不惜休學也要做
十幾年來追蹤調查,經歷過曾建偉、洪孝宇等幾位研究生,每月一次,從屏東翻山越嶺來到武陵,一趟路要7~8小時,光是來回車程就用掉兩天。
過程中還以習性相近的河烏進行先行研究,直到2009年,野保所碩士班學生汪辰寧才成功首度捕捉到野外個體進行繫放,這隻在有勝溪捕捉到的母鳥,就取名為「勝姐」。
汪辰寧不惜休學,也要繫放、追蹤黃魚鴞。他長期駐點在武陵地區,密集收資料,才得到這些珍貴的資料。他說,從學長身上看到了幾次就快要成功了,卻始終無緣一見,這種遺憾深印心裡。
「當時的想法就是衝,延畢的人這麼多不差我一個。」他解釋,野保所延後畢業的情況相當普遍,要能兩年就拿到學位有相當程度的困難。野外調查很容易受氣候影響,光是一年四季的資料收集,稍有差錯就無法畢業。
但面對追蹤3年多的勝姊走了,又該如何調適心情呢?他說,第一時間就是憤怒,罵牠笨、傻。
「今天這兩隻鳥養不下去了,大可棄巢。哺育失敗棄巢的情境時常可見,大不了棄巢,明年又是一條好漢,何必把自己的生命賠上去?」撫平這種無法言喻的傷痛,就是不讓勝姐白白犧牲,如今藉由影片及書籍的出版,使牠得以成為史上最多人認識的黃魚鴞。
3年拍攝 黃魚鴞家庭最佳紀事
這是國內關於黃魚鴞紀錄最完整的影片,由導演梁皆得剪輯,音樂人雷光夏擔任旁白與配樂。若非研究團隊踏遍野外追尋,無從得知黃魚鴞的生態習性。
孫元勳表示,維繫黃魚鴞的生存,必須在中高海拔的森林有老樹,讓魚鴞爸媽找到築巢產卵的地方;需要有清澈乾淨的溪水,魚鴞爸媽才能抓取足夠的食物,餵飽巢中的雛鳥;而高山農業砍掉原來的樹林、整成平地,也使得黃魚鴞能選擇的巢位減少,只能重複使用舊巢位。期許觀眾看完紀錄,能更瞭解森林生態的重要,並將感動化為保育力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