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14日香港、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神話之鳥」黑嘴端鳳頭燕鷗一度以為全球數量不到50隻,近年來透過台灣、中國浙江、福建等地跨國合作保育,在已知的3處繁殖棲地內,記錄到75隻成鳥與24隻幼鳥,族群量破百指日可待,是保育與研究史上的重要成就。
黑嘴端鳳頭燕鷗與大鳳頭燕鷗。攝影:蔣功國,林務局提供。 |
再現韭山列島
有「神話之鳥」稱呼的黑嘴端鳳頭燕鷗,長期行蹤成謎,曾經有 60 年的時間被認為已經絕種,一直到2000年才在馬祖列島燕鷗保護區內發現其蹤跡,並有繁殖現象,成為全球第一筆確認的繁殖紀錄,2004年再於中國浙江象山縣的韭山列島發現新的種群。
由於數量稀少,黑嘴端鳳頭燕鷗名列IUCN紅皮書CR(極度瀕危)等級,在國內名列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比全球數量近3000隻的黑面琵鷺更稀有。
目前已知的繁殖地只有三處:台灣馬祖列島燕鷗保護區、中國舟山五峙山列島鳥類保護區,及中國象山韭山列島自然保護區;台灣研究團隊過去進行的燕鷗衛星追蹤計畫,發現三地族群應有互相流通的現象。2015 年首度在這三個已知繁殖地,同時有成功繁殖記錄,而2014年只有韭山列島有。
林務局自2010年起,與台大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教授袁孝維研究團隊合作,2011年開始與連江縣政府、台北市野鳥學會,首次以石膏製的大鳳頭燕鷗模型,放置於保護區內經過人為整理、繁殖條件較佳的島嶼,誘引燕鷗聚棲並繁殖;中國則是2013年後在韭山列島的鐵墩島放置假鳥。
為何要以假鳥誘引?林務局保育組長管立豪解釋,因附近有幾個島嶼,每年燕鷗停留的小島不集中;為了利於監測,在燕鷗遷入之前,先找一小島,先行整地並架設監視器材,後於適當地區放置假鳥以便燕鷗遷移到此區繁殖時優先降落築巢,而得以落在監視良好的區域。
盯緊鐵墩島
韭山列島復育計畫已進入第三年,香港觀鳥會、國際鳥盟及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昨(13日)召開記者會,說明保育成效比起前兩年的繁殖季節更為顯著,至少吸引52隻黑嘴端鳳頭燕鷗來到浙江韭山列島中的孤島──鐵墩島上,並有最少 25 對在此繁殖,同時也順利完成第一個為保育黑嘴端鳳頭燕鷗所進行的繫放活動。今年是連續第二年,鐵墩島上有研究員於整個繁殖季節進行監測。
國際鳥盟亞洲部主任研究員陳承彥從五月初到八月上旬,一直留在島上監測燕鷗種群和記錄牠們的繁殖行為,即使昌鴻颱風過境仍未退守,得以記錄到島上植被充當了燕鷗繁殖群的避難場所,因此在颱風期間有95%的燕鷗雛鳥存活下來,這也使得黑嘴端鳳頭燕鷗幼鳥出巢的數量越來越多,從2013年只有一隻,到2014年、2015年分別有至少13和16隻燕鷗幼鳥成功存活。
今年8月4日,來自中國和美國約20位專家為31隻鳳頭燕鷗繫上有獨立編號的足旗,以便出現越冬地時,得以辨識個體。
陳承彥表示,這項保育計劃目的不僅是保護黑嘴端鳳頭燕鷗,也為恢復中國沿海日漸消失的海鳥種群。同時希望鼓勵更多國際間的合作,推動亞洲區內燕鷗和其他海鳥的保育工作。未來則考慮能於黑嘴端鳳頭燕鷗和大鳳頭燕鷗身上安裝衛星追蹤器,了解其遷徙路線。
馬祖列島任重道遠
台灣方面,歷年來透過農委會林務局、連江縣政府、台大森林系與台北市野鳥學會的合作,持續在馬祖列島燕鷗保護區進行研究監測,並利用假鳥模型「誘引」真鳥到合適的保護區島嶼繁殖。
由於鐵墩島面積大,可容納較多的燕鷗繁殖,台大研究人員一度推測燕鷗喜歡聚集繁殖的天性,會因此聚集到中國。不過,政府與學界如常持續保育及棲地經營管理,今年燕鷗繁殖數量空前盛況,說明馬祖任重道遠的地位。
林務局指出,台灣研究團隊決定擴大整理馬祖保護區棲地面積,並集中放置假鳥於鐵尖島,五月底順利吸引近3000隻大鳳頭燕鷗與十隻瀕臨絕種的黑嘴端鳳頭燕鷗入住及繁殖。
透過架設在島上的自動攝影機也成功紀錄到黑嘴端鳳頭燕鷗繁殖影像,截至七月底的調查紀錄,今年在馬祖燕鷗保護區共紀錄到高達4000隻的大鳳頭燕鷗成鳥與繁殖近千隻幼鳥,更有13隻黑嘴端鳳頭燕鷗成鳥與四隻新生幼鳥。
馬祖燕鷗保護區成群的燕鷗。圖片來源:林務局。 |
另外,中國地區五峙山列島、韭山列島的鐵墩島上分別有52隻與十隻黑嘴端鳳頭燕鷗,並成功繁殖出16隻與四隻幼鳥。
林務局認為,兩岸三處繁殖地的神話之鳥數量已是以往數量的近兩倍,顯示三個棲地同步並進、分散風險的誘引保育計畫可行,並在同步調查的第一年便獲得豐碩成果。林務局未來仍將繼續支持研究團隊進行燕鷗在繁殖地間的移動情形、兩種燕鷗(黑嘴端鳳頭、大鳳頭)間的競合關係並評估新增繁殖誘引島嶼等相關研究,希望能讓這段美麗神話永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