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3日 星期二

淡黃蝶適合當保育對象嗎? 學者:先建立正確生態觀

2015年11月3日高雄訊,廖靜蕙報導
「美濃黃蝶祭」號稱「台灣第一個客家生態人文祭典」,主角銀紋淡黃蝶成了美濃的同義詞。然而,牠極可能是隨著鐵刀木、阿勃勒飄洋過海的外來種。外來種能否成為保育圖騰?學者從生態角度細說分明,建立了正確的生態觀念,才能溯本找回足以代表美濃雙溪的保育物種。
淡黃蝶可能是外來種。攝影:許書國
淡黃蝶可能是外來種。攝影:許書國
1992年風聞行政院核定美濃水庫興建案,林班地部分承租人為了領取政府高額補償金,隨即砍掉鐵刀木改種果樹,使得當地生態樣貌隨之倏變。反水庫運動風起雲湧,歷經20多年,美濃水庫興建案仍是美濃居民揮之不去的陰影
在此背景下因應而生的「美濃黃蝶祭」(Yellow Butterfly Festival in Meinong)以反水庫為記號,並紀念「遭受水庫計畫戕害的自然萬物」,1995年由美濃愛鄉協進會發起,並以黃蝶翠谷翩翩飛舞的淡黃蝶為主要象徵。

但是淡黃蝶極可能是外來種。認為淡黃蝶Catopsilia pomona是外來種是有所本的,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副教授顏聖紘指出,淡黃蝶在台灣直到1905年才有紀錄;相對於日本、馬尼拉、廣州、香港早在1720年即為西方人紀錄,相差甚遠。但台灣1866年在高雄就有蝴蝶相關的紀錄,這段期間完全沒有淡黃蝶的紀錄,過了39年才記錄到淡黃蝶。這當中發生了什麼事?

淡黃蝶從哪來?  分子科學或能追本溯源

顏聖紘認為,要解謎需從淡黃蝶的食性談起。牠在台灣只吃鐵刀木和阿勃勒的嫩葉,台灣原生及其他豆類植物,連碰都不碰;而這兩種植物是早期透過日本人從印度引入。1895年日本人統治台灣,為了製作槍托及鐵道枕木,陸續引進鐵刀木,在雙溪一帶大量種植。1645年荷蘭人雖引進阿勃勒,但範圍不大;直到1903年日本人才大量種植。
這項結論也許能留待分子科學檢驗。顏聖紘說,若是原生而非引入物種,會出現特有的基因單型;反之,則可從鐵刀木和阿勃勒著手。兩者來自印度,因此淡黃蝶的基因表現,可能和印度有關;但很可能在印度也是外來種,剛好被帶過來。
國內也有利用分子科學確認其身分的類似案例。顏聖紘指出,為了證明近年來數量大增、影響到台東蘇鐵生長的小灰蝶是不是外來種,他的學生以分子科學鑑定,除了收集台灣周邊所有的小灰蝶,也包括馬來西亞、菲律賓、爪哇、中國、越南、馬達加斯加、美國佛羅里達等地的材料。
經過分析,確認台灣採集到的都有台灣獨特的基因單型,未混雜其他地區,證實為原生種的東陞蘇鐵小灰蝶。
大多數蝴蝶生長發育跟食草同步化,當食源嫩葉一年只生一次時,蝴蝶也只會有一世代;雖然東陞蘇鐵小灰蝶本是多世代,但其原本的食源台東蘇鐵一年只發一次芽,幼蟲數量也隨之受限,二者形成共生機制。但自從園藝商引入一年發好幾次芽的琉球蘇鐵後,東陞蘇鐵小灰蝶獲得充分食源,族群從稀少罕見大量暴增,反過來威脅野外生長的台東蘇鐵。
有了這項結果,才能知道未來保育的方向與策略,同樣地,淡黃蝶也須經過這些檢驗。若確認為外來種,則恐怕永遠都無法擺脫這個身分。不過,顏聖紘分析,淡黃蝶並未造成入侵事實,也沒有傷害本土物種的表現,不算害蟲,因此沒有移除必要。只是,萬一證實了牠是外來種,還能再視其為保育圖騰嗎?
淡黃蝶並不影響生態環境。攝影:許書國
淡黃蝶並不影響生態環境。攝影:許書國

誰才是保育圖騰?  關鍵在森林品質

「如果淡黃蝶可以當成保育圖騰,那麼其他外來種怎麼辦?」顏聖紘指出,美濃還有一種外來種鳳眼方環蝶,十幾年前突然跑進台灣,一開始只出現在基隆,現在隨著竹林遍布全台,對產業並無影響;台灣竹林的昆蟲相也遠低於中國華南、雲南,不至造成強勢入侵,威脅整體生態系。而竹林四處都有,鳳眼方環蝶能否成為保育圖騰?
顏聖紘分析,一個物種要成為保育圖騰,至少需應具備幾個條件,例如:
像黑面琵鷺一樣的保護傘物種(umbrella species),保護牠有如撐起一把傘,其他物種也蒙受好處;只要重點放在牠身上,其他物種也會跟著受到保護;但是保護淡黃蝶,並不會讓其他珍稀物種獲益。
而如河獺般的基石物種(keystone species),其行為影響很多物種,當牠建起一個小水壩就會影響水流,枯枝落葉建成的水壩又可躲很多小生物。一旦上游的水被堵住,藻類就會變多,魚的種類也會不同。所以只要出現這個物種,就會連帶影響很多種生物。從這點看來,淡黃蝶也未具備此條件。
至於像貓熊一樣的旗艦種(flagship species)則是容易引起公眾注意,也是媒體寵兒,具歷史價值、產業利益。淡黃蝶似能吸引公眾興趣,但終究非原生種。
顏聖紘不諱言指出,雙溪、黃蝶翠谷一帶的森林的人為干擾很大,其生態多樣性恐怕連台北郊山森林都不如。若想知道什麼才足以成為美濃的保育圖騰,則須先釐清對旗山、美濃、茂林一帶的森林品質有什麼期待再談。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