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30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2014年6月30日 星期一
2014年6月29日 星期日
2014年6月27日 星期五
2014年6月26日 星期四
保育台灣海峽底棲魚種 立委修法禁底拖船網
2014年6月26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2014年6月25日 星期三
2014年6月23日 星期一
你聽見阿塱壹了嗎?
作者:廖靜蕙
阿塱壹海邊卵石轆轆滾動的聲音,是回應海浪拍打的聲浪,只要親炙這塊土地,就能聽到這段永恆的對話。它曾經是工程單位眼中,快速通過的障礙,如今,人們以法令將這段海岸保留下來,等著人們來傾聽。
2012年1月18日,屏東縣政府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預定下午召開「旭海-觀音鼻自然保留區」,但是一早即有來自全台各地的保育團體、媒體記者,守候在市府廣場前。
因為交通部公路總局的執念,硬是要將四面環海的台灣,在已公路圍成一圈,罔顧海岸線的破壞,即使進入環評階段,資訊揭露仍不足,最後一次環評,甚至連屏東縣政府都未能事先得知,在當地團體錯失表達意見的情況下,完成環評審查。
2014年6月18日 星期三
2014年6月17日 星期二
自經區農業加值=全面解禁+免稅 荒謬毀農民間籲陳保基下台
2014年6月17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台灣很多優質的農產品是出自農民辛勤的耕作,現在卻要為進口農產品背書,掛上MIT,有問過台灣農民的意見嗎?」來自宜蘭的小農吳佳玲,在昨(17日)農、經學者、團體召開的記者會上,娓娓說出心聲,雖然他種水稻,未受到自經區條例的直接衝擊,但提到台灣農業以及農民的形象因而受創,他決定挺身反對。
台灣農業讚 得來不易應珍惜
「台灣農產品已經夠好,無論西瓜、香瓜、菜豆等,各種農產品都有能力發展加工,政府從來沒有保護農民,看不懂政府為什麼要這麼做,對農民以及下一代都有很大的衝擊。」另一位來自灣寶的農民洪箱說,西瓜可以做成酒,最近下雨,西瓜受創,政府原應輔導農民,不但沒有,卻要開放讓其他國家的農產品加工成為台灣農產品。
2014年6月16日 星期一
不再流浪! 拉勞蘭小米產業 族人愛種戀著土地
2014年6月16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台東縣太麻里鄉的拉勞蘭部落,是最早將部落發展與小米復耕結合的部落,部落中種植了12個品種的小米,自行研發20多種小米相關產品,部落產業自成一格,在產業之中,更深層的意涵,是傳遞原住民傳統文化。
拉勞蘭小米工坊負責人撒依努上周四(12日)在原無疆界座談會上現身說法,分享部落多年來總體營造的過程。
2014年6月15日 星期日
2014年6月14日 星期六
2014年6月13日 星期五
2014年6月10日 星期二
農委會預告野生動物保育類名單 隆頭鸚哥、曲紋唇魚上榜
2014年6月10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9日起預告「修正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首度將「曲紋唇魚」及「隆頭鸚哥魚」,兩種海生硬骨魚類列入保育名錄,學者肯定有助於珊瑚礁生態系以及海洋保育;另外,林務局也參考CITES最新附錄進行修正,新增382種、移除12種、變更保育等級4種保育類物種。
保護珊瑚礁 曲紋唇魚、隆頭鸚哥魚列保育類物種
野生動物保育諮詢委員會第8屆第3次會議,審核同意將曲紋唇魚及隆頭鸚哥魚列入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即日開始預告。
曲紋唇魚(Cheilinus undultes),最大體長可達2公尺,體重200公斤以上,壽命可達45~50年,曾是重要食用魚,但因撈捕過度已難見蹤跡,依台灣珊瑚礁學會提供資訊目前僅存於墾丁、綠島、蘭嶼海域,野外族群僅剩20條,IUCN列為瀕危物種,CITES列為附錄Ⅱ物種。
隆頭鸚哥魚(Bolbometopon muricatum)是鸚哥魚科最大型的魚種,分布於墾丁、綠島、蘭嶼海域,過去為潛水鏢魚對象,也是水族館重要展示魚種,同樣因漁撈過度,而非常稀少,野外族群推估僅約20~30隻。
2014年6月9日 星期一
2014年6月6日 星期五
2014年6月5日 星期四
世界環境日 民間倡「森林無路」 護生態保國土
2014年6月5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台灣道路比人的血管還密?依據公路總局資料,台灣公路密度為57.9公里,山區道路幾乎遍布所有山區鄉鎮以及森林區域,不但影響生態,安全性也堪虞!6月5日世界環境日前,環品會提出「森林無路倡議」,呼籲台灣社會未來開發各類道路、國土規劃時,能以謹慎態度面對自然及土地,兼顧保育與合理利用的精神。
山區路 行不易
台灣島嶼面積不過3.6萬平方公里,公路總長度卻高達20,851公里;森林覆蓋率高達國土面積的60%,多屬山地與丘陵地形,山區道路多年在「人定勝天」思維下,密密麻麻地鋪設,帶來便利卻也帶來未知的衝擊。
林後四林14日開園 森林就在社區旁
2014年6月5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開園後,與「大農大富」、「鰲鼓」,三大平地森林園區全數到位,未來都將由農業部管理。
農委會主委陳保基的家鄉在園區附近,是屏東縣四林國小的畢業生。他致詞時表示,從園區可遙望大武山系,屏東縣「長期照顧示範中心」也在旁邊,將來林後四林融入社區生活、生產體系,並提供長期照顧體系休閒基地,是生態服務的另一個範例。
著名的二峰圳利用山的坡度無動力擷取伏流水,灌溉2,500多公頃農地,至今仍是來義鄉多個部落重要的水源,陳保基說,園區內也將復刻此工法。
2014年6月2日 星期一
2014年6月1日 星期日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