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13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農委會漁業署於昨(13日)公布「台灣海鳥國家行動計畫」(NPOA-sea birds),宣示邁向零混獲目標,包括在高緯度作業的鮪延繩釣漁船,必須實施相關鮪類國際漁業管理組織所通過的海鳥忌避措施,其中尤以裝置避鳥繩、支繩加重或夜間投餌最為有效,至少應選擇其中2種防範海鳥誤食餌鉤措施,善盡保育海鳥之責任。
由於延繩釣漁船在高緯度海域作業時,有可能意外捕獲信天翁等海鳥,為此,我國2006年即已公告「減少延繩釣漁業意外捕獲海鳥之國家行動計畫」,經過幾年研究調查,今年公布更具體可操作的工作計畫內容,以善盡保育海鳥之責任。
信天翁等海鳥 混獲傷亡大宗
鮪延繩釣混獲受創最嚴重的族群,尤以信天翁及水薙科海鳥為主。國際鳥盟2003年發表報告指出,2000年全球有22種海鳥瀕臨威脅,黑眉信天翁與白頷鹱是最常被混獲的物種,其次則是漂泊信天翁。
世界各區域性漁業管理組織(RFMOs)中,南方黑鮪漁業(CCSBT)所接觸的海鳥種類最多,達18種,其他鮪類組織漁船作業可能遭遇海鳥種類約為10種。
全球目前記錄60種海鳥曾因漁船意外捕獲,尤以表層延繩釣、底層延繩釣及拖網漁業等漁法影響最大。混獲的機率又與漁業種類、時間、空間、環境及漁船等因素有關。
信天翁與鹱鳥大多生活在3大洋南緯30度以南,以及太平洋北緯23度以北之海域,與鮪延繩釣漁船作業範圍大多重疊,當漁船投放釣餌時,尚未沉入水中,海鳥會伺機衝向魚餌搶食,因此誤食餌鉤導致傷亡。
台灣記錄:年均混獲3000海鳥
依照國際漁業規範標準,至少須佔漁船總數的5%,為了觀察記錄海鳥混獲,全台60位觀察員,隨著遠洋漁船進行觀察紀錄。其中2位更是專門針對高緯度(緯度30度以上)作業漁船,進行海鳥混獲計畫所配置的觀察員。
記者會上,邀請漁業署約聘觀察員蕭嘉禾現身說法,每趟隨船任務中,包括記錄避鳥繩使用以及海鳥目擊,以拍照方式記錄族群。在混獲紀錄中,分為中鉤存活以及死亡兩類,對於存活的個體,在緊急受傷後,隨即放回野外。
海洋大學海工系助理教授黃向文表示,1991年由澳洲科學家在太平洋針對日本遠洋延繩釣漁船的海鳥混獲估計,認為太平洋水域每年混獲數量達22萬隻,引起國際重視,聯合國因此通過相關國際行動計畫。
國際鳥盟直到2011年最新研究,仍認為全球混獲數量有約16萬隻,而且因為某些漁業資訊可能不足,所以認為可能低估。
但是台灣混獲數據則由2004年推計的6142隻(太平洋4215隻、印度洋715隻,大西洋1212隻),持續下降,2007年總數3183隻,2012初估為761隻。
至於是否為保育計畫奏效,或15年來海鳥數量大幅減少,混獲數量跟著消減,則仍無解。
忌避措施點子多 3種有效方法至少擇其2
2010年,美國和日本合作,在南非專屬經濟水域內作業的延繩釣漁船上,進行3合2海鳥忌諱措施受到關注,研究結果認為,採用避鳥繩、支繩加重及夜間投繩為最有效方法,成為海鳥忌避措施之典範。部分漁業組織開始轉為要求必須至少採取3項中的2項措施。
忌避措施包括:
- 裝設彩帶避鳥繩,亮閃閃的彩帶,讓海鳥趨避;
- 在海鳥活動力較弱的夜間投餌,避免混獲海鳥;
- 支繩加重,使得繩鉤快速下沉,減少海鳥誤食的機率。
- 自動投餌機,減少餌繩停留水面的時間;
- 動物內臟之丟棄管理,在廢棄的內臟投擲於餌鉤範圍外,吸引海鳥覓食、減少誤食餌鉤;
- 餌料染藍,降低在水中的能見度,減少海鳥搶食造成的混獲。
不過這些忌避措施尚未使用於上千艘100公噸以下的小型鮪延繩釣漁船。對此,漁業署將於下半年針對北太平洋小型鮪延繩釣漁船,進行相關的研究計畫,釐清海鳥混獲的狀況。
海鳥國家行動積極 教育宣導並進
對於漁業署公布第二版海鳥國家行動計畫,學者抱持肯定的態度,認為在國際間屬於積極作為。「國際間對此並未強制要求,台灣卻能善盡責任;雖然仍有進步空間,但值得肯定。」
中華野鳥學會理事長林世忠認為,漁業署近年來積極輔導遠洋漁業,值得肯定;另一方面,鳥會也期待能加強幾個主要遠洋漁業登岸港口,漁業從事人員的教育訓練,國際間已發展的教育推廣材料,也應善用。目前觀察員招募中,能不能結合鳥會志工,進行海鳥混獲研究調查,值得關注。
沙志一強調,漁業產業之永續經營,不再只是關心漁業資源能否永續利用,也需兼顧海洋生態環境及海洋生物多樣性能否妥善保育與維護,捕魚不捕鳥,讓所有的生物共享海洋的恩澤及共同生活於地球中,才是善待地球及海洋最好的方式。
30種海鳥處境維艱
全球目前有22種信天翁列入信天翁與鸌鳥國際公約保育名錄(Agreement on the Conservation of Albatrosses and Petrels,ACAP)以及野生動物遷徙物種保育公約或稱波昂協定(Convention on the Conservation of Migratory Species of Wild Animals,CMS)附錄Ⅰ及附錄Ⅱ之物種。
附錄Ⅰ代表瀕危物種,凡有可靠可靠證據顯示已瀕臨滅絕皆可列入,各國對此類別應採立即行動加以保護,包括阿島信天翁(Diomedea amsterdamensis)(IUCN CR)、短尾信天翁(Phoebastria albatrus)以及巴利亞利群島水薙(Puffinus mauretanicus)(IUCN CR)都在此列;附錄Ⅱ代表狀況不佳,需要透過國際協定及加強國際合作改善其情況,除了20種信天翁外,還加上7種鹱鳥入列。
另外IUCN列入CR(極度瀕危)等級的還有查島信天翁(Thalassarche eremita)、眼鏡鹱(Procellaria conspicillata)。
※ 本文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合作刊登
【相關文章】
【參考資料】
- 漁業署出版之《台灣鮪延繩釣漁業減少意外捕獲海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