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1日 星期五

雲林拯民森小成藝校 校園孔固力惹爭議

2012年6月1日雲林訊,廖靜蕙報導
雲林縣虎尾鎮拯民國小擁有完整的林相,有森林小學之稱。隨著人口往都市集中以及少子化的因素,一些農業縣以及偏鄉國小都遭遇招生不足,行政資源不堪負荷的窘境,不得不面對存廢問題。雲林縣也有此處境,縣長蘇治芬雖誓言任內絕不廢校,也積極推動小型學校優質計畫以及特色學校,然而近日卻因縣內拯民國小,不但併校,校地移轉給麥寮高中興建藝術分校,並計畫移植上百棵樹木,讓居民認為是變相的廢校,引發爭議。

眷村式微 空小變藝校

位於虎尾鎮的拯民國小,學區以北溪里為主,也是虎尾鎮最小的里,約300多戶人家,據了解,社區有許多單親家庭或隔代教養,教育、照顧資源相對薄弱的家庭,因為小校的優勢,師生互動頻繁,看頭看尾,讓無暇接送的家長也能安心將孩子送來就讀。
以黑蝙蝠中隊殉職隊員「葉拯民」為校名,而與黑蝙蝠中隊產生連結的拯民國小,其實並非黑蝙蝠中隊基地,但此處因具有地勢之利,不但國民政府來台後第一處空軍基地在此,並成立虎尾空軍小學,更早之前,也是日治時代神風特攻隊的訓練基地。這塊充滿傳奇的土地,卻因空軍基地移轉、眷村學區重劃,而逐漸消失。目前共有65位學生,雖然人數少卻仍保有許多歷史建築以及自然樣貌,因茂密完整的林相,而有森林小學之稱。
然而,即使拯民國小得了不少獎項,也獲得教育部的獎項,積極轉優,仍難逃併校以及校地移轉的命運,2011年拯民國小正式走入歷史,成為大屯國小分校,校地則撥給麥寮高中,而這一切看在社區居民眼中,有如逐步廢掉拯民國小。

砍樹廢校 居民難捨

記者週二(5月29日)實際走訪拯民國小,參與當地關心此議題的居民以及縣議員的討論,發現讓居民不滿的還有引進與法輪功有密切關係的飛天藝校,還說是公辦公營,到底有沒有圖利特定對象,都交代不清楚,顯示過程中缺乏溝通。
家住北溪里的70多歲居民王李笋,有4個孫子即將進入拯民國小,認為引進藝校等於是廢掉拯民,而縣政府卻解釋不清到底如何處理兩校之間的關聯,對於校園內的樹木,本來承諾不砍不移,現在又說要現地移植,他認為縣府缺乏誠信。

歷史記憶 難以替代

校園內茂密的樹林。雲林縣家長協會台西區執行長丁盈仁兩位小孩就讀拯民國小,家住虎尾鎮上卻選擇拯民,就是看中小校的優勢,小班教學,孩子能受到更好的教育。他認為,縣府應加強與社區的溝通,說清楚到底要怎麼達到公辦公營,並且要能保留國小以及校名,維護國小的主體性。
對於幾次會議專家認為都是常見樹種,不是特有種、稀少或有價值的樹,例如苦苓、桃花心木、台灣欒樹,即使移植存活率仍然高,幾位居民都表示懷疑。雲林縣家長協會特教委員周伶怡表示,曾請教過專家意見,認為樹木不應該只計算半年後的存活率,移植對樹木的傷害,有些樹在3年內才會陸續出現、甚至死透。
此外,也該考慮這些樹在情感面的地位,社區居民捨不到陪伴這麼多年,林相完整地的整片樹林被砍。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江炳辛即說,這裡原來有房舍,拆除後,外包種植了這些樹造林,十幾年前看著父親拖著鐵牛犁出條溝,一棵一棵種下這些樹種,種了300棵樹,一路陪伴成長。
在這批造林的樹種撒下去之前,這裡還有更早以前就存在的樹,雲林縣虎尾鎮建國眷村再造協會魯紜湘也是虎尾空小的第二屆校友即指出,有不少樹還存有幼年時記憶,樹齡不只1、20年,連同校外周邊的樹約有上千棵,已自成林相。

不過雲林縣不在18個已完成樹保條例的縣市內,而且拯民的這批樹也缺乏調查。

森林消失 優勢不再

圍牆外即為集約式養雞場,拍照時都聞得到飄來的味道。此外,一旦建築量體增加,拯民森小的優勢蕩然無存,森林小學一躍成都市水泥叢林小學。「一開始說不會破壞校園,現在卻大興土木,原本可讓孩子了解尊重大自然和樹,卻為了藝術學校砍樹,值得嗎?」丁盈仁不無惋惜。
更匪夷所思的是,圍牆之外即為集約式養雞場,距離數十公尺外就可以聞到味道。丁盈仁問,茂密的樹林有如隔離綠帶的功能,一帶砍掉,遇到禽流感該怎麼辦?
養雞場外的一排樹木,都標上紅漆數字,移走後預定蓋校舍,這麼短的距離,學生必須長期忍受養雞場發出的味道。而原本林木茂密的校園,硬要擠進建築量體,又要將100棵樹安插在校園內,到底可不可行,建築規劃圖並沒有提供答案。

租用軍方土地或有契機

校門口的擺設靈感來自校園內最多的赤腹松鼠。這一天到場的縣議員周秀月帶著攝影機到學校拍了一圈做紀錄,他說,附近的土地屬於軍方特殊農業用地、眷改土地,縣府或許能租用,如此一來就可以解決移樹的問題。這個計劃和副縣長施克和所提的替代方案不謀而合,目前正積極與相關單位斡旋,如此一來學習也不必然要離養雞場這麼近。
施克和表示,成立藝術學校是縣長的既定政策,不會改變,雲林縣目前沒有藝術學校且資源有限,因此創辦之始需引進民間資源,縣府的選項不多,飛天則是當中的一項,此外也結合台塑的資源一起合作。目前台塑提出的計畫是最成熟的,卻面臨移樹的困境。他強調,不會砍樹只會就地移植,而且林學專家也認為原地生態環境相同因此移植沒問題,不影響林相。

藝術學校增加農村子弟教育選項 應與社區發展取得平衡

施克和也說,麥寮中學藝術分校絕對是公辦公營,因此案為公共政策,必須對社區及教學負責,也須接受社會檢視,絕非由社會團體主導。未來在行政框架確定後,引入師範體系。最近也將成立籌備處,等校區、社區、學生招生、教育資源穩定後,將以拯民為名成立獨立的藝術學校,而非麥寮中學的分校,再加上小學部,成為12年一貫制的學校。
目前雲林縣有155所國小,其中57所學校學生人數未滿100位,這些所謂的小校,縣長蘇治芬宣布任內不廢校,改以提倡特色學校或小校轉型優質計畫等,力圖留校,6年多來也確實做到了。
「小校的壓力是農業縣極大的壓力,不少縣市面臨不得不廢校的處境,也沒有行政首長願意看到自己任內廢校,雲林縣至今仍未廢校,而農業縣的孩子也應該有藝校的選項。」施克和說。
只是這些理想如何落實,如何讓民眾支持,縣政府需加把勁。施克和承認,此計畫在溝通上確實有疏失,未來將加強與社區居民的溝通,讓藝術學校的存在能服務周邊的社區,和社區發展達到平衡。

2 則留言:

florence 提到...

• 各位不是雲林人的大大~你們知道那地方為什麼叫建國三村嗎?因為旁邊還有建國一村/建國二村/建國四村....然後四個國防部當時蓋的村都有種差不多的樹~~~~至於為什麼抗議者認為只有建國三村的樹才是(樹)~其他建國一村/建國二村/建國四村就不是(樹)~~這我就不清楚了~~

florence 提到...

我個人每天通勤一定會經過這學校~我瞭解拯民國小沒有被廢校~目前是改成鄰近大型小學的分校啦~至於為什麼要改.....是因為中央教育部的規定人數太少一定要改~因為如果不改的話~才60個人的學校需要配置:校長*1,主任*2,校護*1,服務員*1,正式教師*6,代理教師*2~我粗估一下 這60個學生耗用成本每學年至少壹千萬以上~最奇怪的是離這學校離市區不過5分鐘~而且5分鐘車程內有至少7所小學~實在不瞭解為什麼要依照現況保留這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