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幸蝠」系列報導(一)
2013年12月19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2013年12月19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每年春天,雲林北港朝天宮香火鼎盛之際,一群金黃色的嬌客,也來到嘉南平原;入秋後,牠們會避開人群,飛回山上寂靜的洞穴冬眠,直到溫暖的天氣再度 喚醒牠們。當牠們造訪平原時,會有何種際遇呢?生態紀錄片新作《黃金蝙蝠》描述了雲林誠正國小師生保育蝙蝠的故事,以及傳統農業社會如何善待這群象徵福氣的嬌客。
繼《戀戀火金姑》之後,導演張博鈞再次探討傳統農村價值,這次他選擇以金黃鼻耳蝠為核心,連結藝閣文化、農業生態、民俗信仰等議題,將保育的層面詮釋得更為深廣。
詮釋幸「蝠」
以「幸福小學」著稱的雲林縣水林鄉誠正國小,多數學生來自務農家庭,隨著歲時春播夏耕秋收冬藏,為了豐收過安穩的日子,村莊祭祖酬神一點都不馬虎;人們希望求得平安吉祥的心願,更表現在常民生活隨處可見的蝙蝠圖騰中,但這些圖騰正隨著歲月流逝而逐漸磨滅。
雖說蝙蝠在傳統社會具有正面的意義,但隨著西洋文化鼓吹,年輕一輩已不再視蝙蝠為美好;其實農田環境正是蝙蝠繁殖棲息、生生不息的依靠。為了讓蝙蝠常伴,誠正國小教師張恆嘉帶著孩子們一起觀察、了解蝙蝠;由孩子擔任志工隊,照顧救傷蝙蝠一點不馬虎。他以金黃鼠耳蝠為監測對象,發現不到10年時間,黃金蝙蝠 數量顯著減少,令人憂心。
美好台灣時光的備忘
每年北港朝天宮媽祖誕辰最熱鬧的活動,莫過於藝閣遊街。由孩子們裝扮成各種神仙人物,從藝閣車上往街道灑糖果,讓接到的人享有一整年神仙滿滿的祝福。做藝閣的老師傅、縫香袋的志工阿嬤,這些心意和手藝,會不會隨著他們走入歷史?每年在媽祖誕辰到訪的黃金蝙蝠,會不會有一天也不見了?沒有人能回答。在還來得及紀錄時,張博鈞拍下這些珍貴的畫面,做為下個世代的備忘錄。
從《戀戀火金姑》的螢火蟲,到黃金蝙蝠,拍攝這些與農業社會緊緊扣連,沒有好的農業環境就無法存活的物種,從牠們身上看到台灣農業的轉變,沒有悲情的控訴,只留下一個有待台灣社會填補的結尾,正是張博鈞關心農村的方式。
給孩子們的黃金傳說
「這部片是為孩子拍的紀錄片」張博鈞說,自己有為孩子說故事的經驗,拍片過程,不斷湧現說故事的心情,他感受到質樸的孩子以及洞悉世事的高齡長輩,還有機會改變觀念,決定以孩子以及長輩們為訴說的對象;原以當地閩南口語取名「媽祖夜婆」,也改為兒童們易學易記的片名,雖曾想使用「黃金蝙蝠俠」,又因「蝙蝠俠」已被註冊,幾經波折以「黃金蝙蝠」拍板定案。
本 片拍攝歷時兩年,為了拍片,張博鈞往返於雲林和新北家中,因蝙蝠生態須於夜晚耐心等待,再加上堅持不使用干擾蝙蝠作息的探照燈,使得拍攝時間不斷拉長。這 段時間無法陪女兒說故事,讓張博鈞內心好掙扎。但也是這樣的用心,才得以忠實呈現金黃鼠耳蝠的作息,沒有因過亮光線而驚嚇群飛的畫面。
影片融合布袋戲、動畫、本土創作等多個元素,片中也記錄了台北雙溪國小以布袋戲保育蝙蝠的畫面,人情味十足,讓觀眾認識黃金蝙蝠和雲林在地小故事無距離。
多語版、原創音樂 記住黃金蝙蝠曾來過
張博鈞形容配樂具「國際觀的台灣性格」。而不只配樂,他也為了此片灌製多種語言版本,請來最道地的本土聲音,為影片注入神情,讓不同族群能透過熟悉的語言, 關注黃金蝙蝠的處境。國、台語版請來雷光夏、蔡振南,英文版由全台跑透透的Janet,新增的客語版,則由林生祥獻「聲」演出。
秋日漸冷,黃金蝙蝠飛回海拔2000多公尺的山洞度冬,枝葉依然茂盛的林木,在簌颯搖曳間,已不見蝙蝠身影。下個春天,黃金蝙蝠會不會再度光臨?答案,留待台灣社會來回答。(系列報導之一,待續)
「黃金蝙蝠」學名為金黃鼠耳蝠(Myotis formosus flavus),為台灣特有亞種,擁有金黃外表,體重約15公克,體長約6公分。主要分布於台東、台中、彰化、雲林、嘉義和台南等縣市,又以雲林縣的水林和北港的分布最密集。
【相關連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