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9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輔導團隊花蓮區農業改良場表示,這次石梯坪梯田復耕的規模將近6公頃,稻榖產量約每公頃3000公斤,相較於前期一分地的試作增加了3倍之多,雖然在產量和品質上都有超乎預期的良好結果,但仍有梯田地利不均及整地困難等等問題必須逐一克服。
首次復耕推薦選用的稻米品種是由花蓮場育成的香米品種「台稉4號」,具有穀粒飽滿、株高較矮、口感佳及香氣濃郁的特色,恰好適應海岸風大的環境。
此外,休耕多年的土壤累積豐富的有機質,花蓮場建議不施用任何肥料施做,因此榖粒不會因為重氮肥使蛋白質增加而變硬,口感及風味更佳。
土地肥滋滋不用肥用藥
海稻米在完全沒施用任何肥料及農藥下,也使得生態環境得以維持豐富的樣貌,再加上花蓮場場引進有機資材管理概念,讓病蟲害發生機率壓到最低,讓「米粑流」的孕育成功了一半。
此次的包裝是由舒米如妮親自設計,並委託中華啟能基金會春暉啟能中心的孩子們製作包裝用麻布袋、部落的婦女們一針一線手工縫製鈕扣及裝袋,可說是從插秧、栽培、收穫至最後的小包裝米,包包都充滿著滿滿的幸福、愛心與意義。
復耕團隊的靈魂人物舒米如妮表示,海稻米能夠上市,代表著水梯田復耕成功,過程中林務局及花蓮縣政府協助灌溉水路修築疏通,更有花蓮區農改場一路相伴,從耕 種前的土壤環境分析、品種評估、栽培輔導、接洽農機具,乃至於收穫及調製等等的輔導皆無微不至的照顧與關心,花蓮場也接洽光豐區農會協助烘乾及載運,在各 單位的協助下,使得復耕之路遭遇的重重困難得以迎刃而解。
隨著第一代米粑流的成功,花蓮場允諾將繼續輔導港口部落的復耕團隊,除了二期作小面積栽植糯米外,並將於二期作的空檔輔導農民均勻整地並建議種植綠肥調節地力,讓第二代的米粑流青出於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