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灘上的藝術家
台灣有令人羨慕的海岸,海岸地形千變萬化,其中西海岸更具備沙質、礫石、泥質等地形,孕育出豐富的底棲生物以及海岸生態。知名的新竹市香山溼地,從南寮到香山灘地一帶,看似單調的景色,卻是多種蟹貝類的家。包括台灣特有種、穴口呈現泥塔狀的台灣招潮蟹、喜歡滾沙球的股窗蟹、擅長建造球狀圓形洞口的凶狠圓軸蟹以及隆脊張口蟹等,在這裡得以安身立命。
退潮後留下的皺褶,被暱稱為「海浪與陸地吻別的足跡」,間中散佈著一小顆一小顆密密麻麻的小泥球,不知是誰在退潮後的海灘留下這些自成一格的通關密語,其中又以股窗蟹是箇中好手。
海濱植物之歌
從新竹香山溼地沿著海岸線往南走,到達高美溼地,則又有不同的生態樣貌。高美溼地曾經是海水浴場,因台中港營運後的淤沙停擺20幾年之後,反而恢復了豐富的生態資源以及種類繁多的停棲候鳥,其中又以雲林莞草最為聞名。
雲林莞草是高美溼地的保護對象,也是北半球分布的最南端。每年7月是雲林莞草最翠綠的時期,根部更是蟹貝類棲息的地方,之後隨著植株老化枯萎,成為腐生質,又成了底棲生物的養分,漁民捕捉的大匣蟹就是躲在雲林莞草的根部,這些蝦蟹貝魚類等底棲物種,又成為秋冬候鳥棲息時的食物,形成完整的生態系統。
養蚵人家
浸水溪口仍架了一些蚵架。某個夏天退潮之後的早上,一位老先生拖著圓形塑膠桶採蚵,孤單的身影,在蚵架與海岸的顏色黑白色調的襯托下,更顯淒涼。並不是每個溼地都是如此的。大城、芳苑一帶的彰化海岸溼地蚵農活絡的景象,形成強烈對比。
彰化海岸溼地是典型的淺型海灣,寬達5公里的泥質潮間灘地以及平順的海流潮汐,帶來豐富的蜉蝣生物,讓成千上萬的招潮蟹、彈塗魚、過境的候鳥及各種底棲生物得以存活。此地之所以吸引鳥類駐足,即因豐富的底棲生態系統;而蚵農更仰賴此地的土質,得以養出肥美具有經濟價值的魚貝類。這裡許多家庭,一家子仰賴養蚵產業過活,這種滿足的生活,促成他們起而反對石化業的開發。
彰化海岸溼地開發反映了台灣西海岸的宿命,最大型的開發都是發生在沿海溼地。例如,在河口流域蓋焚化爐、垃圾掩埋場、火力發電廠,就像把具有淨水功能的溼地當成台灣的廁所。隨著國光石化停擺,珍貴的大城海岸溼地得以喘一口氣,但是政府若不進行產業調整轉型,仍以開發拚經濟,海岸溼地仍面臨著極大的威脅。
保護海岸溼地有法度
海岸及河口溼地的保育,除了有助於傳統養殖漁業,連帶的確保白海豚的食物來源。這群只生活在台灣西岸水深不到30公尺的獨立族群,列為IUCN極度瀕危(CR)級,估計不到100隻的白海豚,牽動台灣社會的神經,並且保住了彰化海岸溼地;其實白海豚一腳跨在野外滅絕的邊緣上。林務局正積極籌畫從苗栗龍鳳港一路到達嘉義外傘頂洲沿岸,將沿海離岸3海浬劃設為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讓白海豚守護台灣海洋。
※ 原載於《台灣教會公報》第3166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