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9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建構保護區外的保護區
目前林務局推動的水梯田復育計畫,分別為新北市金山區八煙以及貢寮,花蓮縣豐濱鄉石梯坪,再加上台南官田的水雉復育計畫,以此推動兼顧地方產業發展、自然資源永續利用的里山。
另一方面,林務局也協助沿海地區因海水倒灌等因素而停止農業生產的區域,補助這些社區復育劣化的棲地,除了增加生物多樣性,也嘗試以友善環境的方式恢復生產,目前有雲林縣口湖的成龍溼地以及台南市學甲生態園區,這套模式也可稱為「里海」模式。
社區保育遍地開花
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董事蔡福昌則分享了與嘉義縣布袋鄉沿海社區合作的經驗。2001年台鹽關閉曬鹽事業後,布袋沿海1800公頃廢棄的曬鹽場,意外的成為野鳥棲息環境。黑面琵鷺過境度冬的加持,更增加此地的能見度。
雖然幾次大型開發案如八輕 休閒渡家村都曾相中此地 但都在居民堅決的反對下偃旗息鼓。2007年公告為國家重要溼地之後,布袋鹽田得以展開一連串棲地復育計畫,蔡福昌即分享參與社區了解一直到進行規畫的經驗,因此地不凡的歷史文化、地理地質以及社區特色,而得以兼顧黑琵棲息地保育、生態放養漁業以及滯洪防災的「溼地糧倉」為發展契機。
以文化景觀兼顧保育
中國目前有6處農業文化地景加入GIAHS(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閔慶文也分享浙江青田稻魚共生以及雲南哈尼稻作梯田系統,這些農法的保存不但能永續自然資源利用,也是文化活化的方式,東南亞幾處維持稻魚共生耕種方法的區域,可能都是同一個發源地。
今年3月花蓮縣富里鄉吉拉哈艾梯田,甫由縣政府依《文化資產保存法》登錄為「文化景觀」,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教授李光中認為,文化景觀是國內最能回應里山倡議「社會-生態-生產地景」,兼顧文化景觀、生態保育與永續利用的法令工具,並以此作為實踐里山倡議的方式。目前登錄為文化景觀的農地仍無案例,在沒有參考架構情況下,反而具有更多彈性,過程中都由社區居民會議來決定發展方向,研究團隊則提供諮詢以及資源轉介。
他方案例以攻錯
此次除了國內的案例,同時也邀請日本、中國以及香港的學者、非營利組織代表案例分享。香港市面上的「塱原米」是境內唯一自產的稻米,卻是來自當地的環保團體長春社及香港觀鳥會之手,為了維持當地生物多樣性,在位於IBA(重要野鳥棲息地)內的塱原推動農田溼地復育。此地正好也與米埔內后灣拉姆薩溼地連接,深具保育地位。從賞鳥到動手保育,和台灣中華鳥會坪林推動的台灣藍鵲茶有異曲同工之妙。
用藝術為土地說話
在生態保育的生活面,越來越多社區融入藝術創作的層面。台灣歷史資源經理學會秘書長丘如華引用《砂郡年紀》作者,當代土地倫理之父李奧波(Aldo Leopold,1887-1947)的名言:「當一件事情傾向於保存生物群落的完整、穩定和美感時,這便是一件適當的事情,反之則是不適當的。」,以此做為理解自然生態與藝術創作之起點,介紹日本以大地為畫板的「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與「瀨戶內國際藝術祭」兩項藝術季,為台灣文化觀光與地域再生尋找可能性。
台灣幾處溼地也開始導入藝術元素,剛剛結束「米粑流溼地裝置藝術季」的港口部落就是其一,或能作為培力本土藝術創作者,以藝術作為另一種溝通土地與自然環境的媒介。
【里山精神在台灣】系列報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