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教授程一駿說,海龜號稱全世界最大的爬蟲類,從恐龍時代就存在的物種,在海中遨遊數百萬年後,卻在近200年內面臨滅絕的危機。世界上共有7種海龜,其中綠蠵龜、赤蠵龜、玳瑁、欖蠵龜以及革龜5種在台灣沿海可見。海龜活動範圍因與人類重疊性高,導致海龜大量受傷、染病或意外死亡,許多產卵的沙灘受人為破壞,無法傳宗接代而逐漸消失,因族群數稀少,全數列為保育類動物。
2012年11月30日 星期五
海龜救傷野放 可望結合宗教護生
2012年11月30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象徵長壽的龜類,一向是討喜的吉祥代表,誰知道討海生活大不易!台灣除了陸地上的4種原生龜類以及已於野外建立族群的巴西龜,沿海還有5種常見的海龜。這些海龜終年生活在海底,除非生病或產卵,很少浮上海面或接近沙灘。隨著各種影響海龜生存的壓力增加,海龜救傷的需求也增加,台灣海大教授程一駿積極推動專責海龜救援收容,此舉也獲得佛教團體認同,或能將保育海龜與護生結合,成為海龜守護者。
2012年11月29日 星期四
「美麗灣第二?」 未得邵族同意 向山旅館BOT三闖環評未過
邵族:非抵制開發單位 風景區管理處應負責

2012年11月29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日月潭向山觀光旅館BOT案昨(28日)第3度進入環評專案小組審查,主辦單位日月潭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及開發單位仲成大飯店,再因開發基地位於邵族傳統領域,卻未諮詢並取得邵族部落會議同意,而做成「補件再審」的決議。
此次審查會議是繼去(2011)年11月23日、今年2月10日第二次專案審查會議後第3次闖關未竟。在第二次專案小組審查時,行政院原民會官員就曾提醒,開發前一定要諮詢並取得邵族同意,旅館建物及飯店設施也要能傳承邵族文化,避免成為「美麗灣第2」;但在昨日的環評會議上,開發單位再因相同的原因遭砲轟。
2012年11月28日 星期三
2012年11月27日 星期二
為救傷野生動物祝福 佛教團體豎立護生典範
2012年11月27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佛教徒為了護生,而有解救遭難的動物隨後放生之德,曾幾何時,放生規模不斷增加,大量集體的放生,難免引發社會大眾的疑慮,擔心諸如外來物種入侵對生態造成的影響。對此,宗教團體內部也有不少反省與行為修正,這兩年來,幾個佛教團體就與野動急救站合作,豎立放生護生的典範。
以支持野生動物救傷實踐護生
野生動物急救站除了要照顧受傷的野生動物,還要為了籌措營運經費焦頭爛額,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野生動物急救站屬於比較幸運的,這兩年,台中佛教蓮社與台北市福智佛教基金會合作以「傷癒野生動物放生與環境教育推廣計畫」支持特生中心急救站專業人力資源,並為即將野放的野生動物祝福,除此之外,他們也將動物相關的生命教育推展到校園及社會大眾。
救傷後的野放也是廣義的放生,有些野放的動物幸運的有來自宗教團體的祝福。特生中心急救站副研究員詹芳澤表示,復原的野生動物一經特生中心急救站評估可野放時,即邀請宗教團體共同舉辦放生活動。
2012年11月26日 星期一
交通部首辦國際鳥拉松 見證雲嘉南豐富鳥類生態
2012年11月26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雲嘉南沿海觀光魅力何止鹽田風情,入冬之後絕佳的鳥況也成為賣點。由交通部雲嘉南濱海、阿里山、西拉雅3個國家風景區首創先例,24~25日(上週六、日)舉辦連續30小時的「國際觀鳥馬拉松大賽」吸引來自6個國家、22隊參賽。經過30個小時記錄,所有參賽隊伍共觀察記錄到264種鳥類,印證雲林、嘉義、台南等4縣市山與海的豐富鳥況。
2012白色雲嘉南國際觀鳥馬拉松大賽(Taiwan Birdathon)比賽於24日(上週六)在嘉義縣布袋遊客中心展開,範圍涵蓋雲、嘉、南,北自雲林湖口溼地,南到台南四草溼地,是台灣西海岸的最佳賞鳥地點。來自美國、南非、日本、韓國、德國以及台灣的鳥友組隊參賽,並由屏東科技大學「DNA趣自然隊」記錄173種鳥類奪冠,第二、三名分別為來自屏東以及台北的「屏科大里山隊」、「疾風隊」。
2012年11月22日 星期四
稀有更值得保護 環團籲禁捕大白鯊
2012年11月22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難得一見的大白鯊
根據媒體報導,10月17日在台東外海捕獲巨口鯊;10月28日宜蘭、本月3日花蓮、14日台東捕獲大白鯊,包括一隻已懷孕的母鯊。Congratulafins護鯊組織台灣代表蘇珊慧表示,大白鯊懷孕須2-3年、平均一次只生產2-14尾寶寶。
大白鯊(Carcharodon carcharias)是已知族群數持續下降、稀少的海洋大型物種,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評比VU(易危)。大白鯊及姥鯊,都是華盛頓公約(簡稱CITES)附錄Ⅱ名單,是在官方管制下才得以進行買賣的物種。生活在深海的巨口鯊更是罕見,已知紀錄不到50隻,連IUCN都無法判斷其存活情形。但這些鯊魚在媒體報導下變得好「嚇人」,捕獲大白鯊則是「轟動漁港」、「做功德」。
環團為大白鯊說話:「沒了鯊魚 人類更危險」
2012年11月22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陳玉敏表示,美國佛羅里達大學自然歷史博物館「國際鯊魚攻擊事件檔案研究」(ISAF)顯示,自1900年以來,無故攻擊事件雖有增加趨勢,但這並不表示鯊魚攻擊人類的頻率增加,也未有證據顯示鯊魚將人類視為食物。反而是人類花在水上活動的時間比起100年前多很多,因此才增加兩物種互動的機會。
電影大白鯊嗜血形象深烙,並成為主流社會的既定印象。但這種誤解並非無從解開,已逝的大白鯊小說原作者彼得‧本奇利(Peter Benchley),本身就是護鯊急先鋒,2000年也曾抵台呼籲拒吃魚翅。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主任陳玉敏說,被鯊魚攻擊的機會遠小於抽菸、肥胖導致的死亡。
換句話說,是人類進入海洋生物的家,而衝浪者或是泳客容易被鯊魚誤認為快速移動的獵物,因而導致誤會攻擊所致。
攝影師的實驗
知名攝影師Daniel Botelho與大白鯊互動的經驗,或能成為最好的說明。他以24小時在籠外和大白鯊潛水互動的紀錄,證明大白鯊並沒有任何攻擊行動。Daniel以自身經驗告訴大家,不要以偏見對待大白鯊。
2012年11月21日 星期三
啟動第Ⅴ類接觸 吉哈拉艾實現里山精神
【里山精神在台灣】系列報導Ⅲ從吉哈拉艾文化景觀談融入IUCN第五類地景保護區
花蓮縣富里鄉豐南村保存完整的梯田及水圳文化景觀吉哈拉艾部落位址,自然景觀美不勝收,先民在此勞動耕耘換取生活所需的場景完整收錄,詮釋了里山精神。只不過國內尚未有兼顧里山精神又能達到社區治理的保護區法令工具。東華大學副教授李光中最近即協助社區,以《文化資產保存法》的「文化景觀」登錄,踏出里山倡議實踐的第一步。
本報2012年11月21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社區保育的第Ⅴ類接觸
里山倡議的核心概念是「社會-生態-生產地景」,意思是指人類與自然長期交互作用所形成的生物棲地,以及人類土地利用的動態所形成的鑲嵌板塊景觀,這過程維持了生物多樣性以及提供人類生活所需;而保有這項地景之完整性,則是IUCN保護區的分類第V類「地景/海景保護區(Protected Landscape)的重要工作。
李光中表示,根據1994年IUCN保護區的分類第V類「地景/海景保護區(Protected Landscape)是指一塊陸地(包含海岸和海域)長期在人與地的交互作用影響下,塑造出獨特的個性,具有顯著的美學、生態學和(或)文化價值及很高的生物多樣性,最符合里山倡議的生產地景。
2012年11月20日 星期二
還是有機農業好 顯於物種隱於基因
【里山精神在台灣】系列報導Ⅱ有機農業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還記得「買蓮花救赤蛙」新北市三芝區的農民阿石伯嗎?從慣行農法改變為友善環境的有機耕作,阿石伯的睡蓮池不但生產由台北赤蛙掛保證健康的蓮花產品,也成了環境教育解說場域。「有機農業最直接的證據來自生物多樣性的表現」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教授陳建志指出,有機農業不但能停止慣行農法造成的生物多樣性喪失,並能促使物種、基因、生態系甚至景觀的多樣性。
15日(上週四)林務局所舉辦的里山倡議精神的實踐研討會,陳建志舉橫山香水蓮花池復育台北赤蛙為例,為了保育台北赤蛙,楊文石從2003年改採有機農法,種出生物多樣性的香水蓮花,他的故事經公共電視報導一砲而紅,很多學校、民眾找他解說,現身說法推廣教育,許多學校老師也將此當成生命教育的教材。
2012年11月20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農業方式:生物多樣性之首要
80多歲的阿石伯,現在多了一份副業,就是擔任解說員賺鐘點費,成了英雄有名氣又有鐘點費。這也證明了有機農業不但對生物多樣性創造的好處,也常常直接回饋給人類。
2012年11月19日 星期一
2012年11月17日 星期六
【溼地列傳】之四:泥質灘地 惜別的海岸
作者:廖靜蕙
位於台中清水大甲溪出口南側的高美溼地,綠意盎然的雲林莞草以及平坦的沙灘,每逢假日,人潮蜂擁,好不熱鬧。不遠處一座八角形的燈塔,塔身紅白相間的平行條紋,增添了浪漫的想像,更吸引不少新人到此拍攝婚紗。沙灘讓人易於親近海洋,只是過度的人跡雜沓,可能干擾了海岸生物的生存。
沙灘上的藝術家
台灣有令人羨慕的海岸,海岸地形千變萬化,其中西海岸更具備沙質、礫石、泥質等地形,孕育出豐富的底棲生物以及海岸生態。知名的新竹市香山溼地,從南寮到香山灘地一帶,看似單調的景色,卻是多種蟹貝類的家。包括台灣特有種、穴口呈現泥塔狀的台灣招潮蟹、喜歡滾沙球的股窗蟹、擅長建造球狀圓形洞口的凶狠圓軸蟹以及隆脊張口蟹等,在這裡得以安身立命。
【溼地列傳】之三:湧泉 淡水域最後方舟
作者:廖靜蕙
炎炎夏日裡,蘇澳冷泉更是民眾嚮往的消暑去處。這些從地表滲透出來的天然湧泉,不但為人類消暑,更能隨時注入濕地,提供乾淨的水源供濕地生物生存。正當台灣中低海拔水域遭受過度人為開發,使得棲息在其中的淡水生物面臨生存威脅之際,湧泉幾乎成為淡水域生物最後的方舟。
從高山上一路往下奔流的泉水,到達山腳、平原,不是匯流成溪河,就是下滲到地底成為伏流,直到沖積扇央,含水層裸露,才又湧出地表,成為人類樂於親近的湧泉,早期常民智慧也反映在這個水循環的過程。
剛從出水口冒出的湧泉,潔淨、低溶氧,幾乎沒有生物存在,適合做飲水之用。上游接近出水口的河段,大家約定俗成用來飲用、洗菜,接著往下游方向洗衣物、手腳、一直到洗尿布,次序井然,隨著這些洗滌程序,河川增加了雜質也增添了營養鹽,豐富了河川生態。
2012年11月16日 星期五
2012年11月14日 星期三
2012年11月13日 星期二
2012年11月12日 星期一
2012年11月9日 星期五
2012年11月8日 星期四
2012年11月7日 星期三
港口部落為釀酒種糯米 古法育苗彎腰插秧
【溼地種出海稻米】系列報導之二:糯米長高高
花蓮石梯坪海岸水梯田一改往常,成為生產糧食的基地,隨著第一批健康無毒的海稻米上市,水梯田復耕團隊馬不停蹄,繼續種植釀酒用的糯米。幾位族人農民興致沖沖,買來熟悉的種子,以傳統方式育苗,並以古法、手工插秧的方式,一根一根的種起來了,這種毅力,連農業專家都讚嘆不已。復耕團隊靈魂人物舒米如妮堅持以傳統方式育苗,為重現阿美古老農法推進一步。
今年海稻米種得比較晚,原該7月收成的水稻,延遲到8月底、9月初收割,雖然花蓮區農改場的指導人員評估,9月之後的海邊,東北季風、海風,甚至颱風頻繁,不利於稻米耕種,種植綠肥可能比較不費力,沒想到部落裡資深的農民,早已聽從長者的話,從萬榮買來一批糯米種原。老人家甚至說不出品種名,只知道到哪裡跟誰買「這種糯米品種」,這批種子在舒米的堅持下,擠出族人腦中古老農法的記憶,一一重現在海邊的水梯田。
2012年11月7日花蓮訊,廖靜蕙報導
以傳統育苗確保耕種自主權
第一次嘗試自己育苗,是一大挑戰,程序繁雜,種植過程更是辛苦十倍百倍。舒米說,不少族人認為只要到育苗場買秧苗就好了呀!但是舒米卻堅持要找回耕種的自主權,透過育苗、保種,確保生產無虞,進一步發展部落的產業。
2012年11月6日 星期二
2012年11月5日 星期一
2012年11月1日 星期四
《沉默的花樹》 譜寫行道樹百年旅途
2012年11月1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大王椰子、黃椰子、榕樹、小葉欖仁,是許多民眾印象中生命的第一棵樹,這些伴隨著民眾日常生活的樹,大多為引種來台的景觀樹種,這些樹種和人們的生活緊緊交織,早就影響我們對植物、城市的看法。最近出版的《沉默的花樹──台灣的外來景觀植物》,描寫了這些行道樹旅行的故事,學者李瑞宗昨(31日)在本書故事起點的台北植物園,也就日治時代的台北苗圃,舉辦新書發表會,揭開沉默花樹的百年秘辛。
小葉欖仁不是一夕成名
在3、4月抽出翠綠的葉片,樹形優雅的小葉欖仁,在城市中搖曳生姿之前,曾經過十幾年沒沒無聞的歲月。原產地為馬達加斯加,1960年代透過非洲農耕隊員從南羅德西亞(現為辛巴威)帶回來,遍植於八掌溪、西螺、嘉義、屏東,雖有農專老師索取種子之後大量種植,卻乏推廣計畫。若非遇到慧眼獨具的種苗商陳義男,恐怕很難讓台灣民眾見識到小葉欖仁之美。
訂閱:
文章 (Atom)